高乳酸血症的病理生理、临床管理与急诊救治进展
从基础到临床实践
引言
高乳酸血症(Hyperlactatemia)作为急诊科常见的代谢危象之一,是指血液中乳酸水平异常升高(通常≥2 mmol/L)的病理状态。
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机体细胞水平能量代谢障碍,更是组织低灌注和缺氧的重要生物标志物。
本综述整合最新指南(如2025年罕见病诊疗指南)及近两年临床研究证据,从病理生理、诊断标准、临床管理和特殊情境等方面进行全面阐述,旨在为急诊科医师提供循证导向的临床决策框架。
1. 病理生理与分类
1.1 乳酸代谢的生理学基础
乳酸是葡萄糖无氧酵解的终产物,在生理条件下主要来源于骨骼肌、脑组织、红细胞和皮肤。正常成人每日乳酸产量约为15-20 mmol/kg,其代谢清除主要依赖于肝脏(60-70%)和肾脏(25-30%)的糖异生途径。
1.2 高乳酸血症的发生机制
A型(缺氧相关型)
组织低灌注或氧供不足导致细胞被迫依赖无氧酵解供能,同时因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积累抑制丙酮酸进入三羧酸循环。
全身性灌注不足:脓毒性休克、心源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
局部缺血:肠系膜缺血、肢体缺血、微循环障碍
B型(非缺氧相关型)
源于代谢障碍或细胞功能紊乱,组织氧合可能正常。
B1型:肝衰竭、肾衰竭、糖尿病、恶性肿瘤
B2型:双胍类药物、NRTIs、β2受体激动剂、对乙酰氨基酚
2024年研究进展
线粒体丙酮酸载体(MPC)功能异常被证实与二甲双胍相关乳酸酸中毒(MALA)密切相关。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研究中发现,肝细胞脂肪变性可诱导乳酸生成增加,并通过组蛋白乳酸化修饰促进炎症因子表达。
1.3 乳酸酸中毒的界定
当高乳酸血症进展至严重影响酸碱平衡时(通常乳酸≥4-5 mmol/L且动脉血pH<7.35),即发展为乳酸酸中毒(Lactic Acidosis)。2024年FAERS数据库药物警戒研究显示,在药物诱导的乳酸酸中毒(MILA)病例中,28天死亡率高达36%。
2. 诊断标准
2.1 实验室诊断标准
根据多中心研究及指南更新,目前高乳酸血症分级标准如下:
分级 | 动脉血乳酸(mmol/L) | pH值 | 临床意义 |
---|---|---|---|
正常 | <2.0 | ≥7.35 | 正常代谢状态 |
轻度升高 | 2.1-4.9 | ≥7.35 | 早期代偿期,需动态监测 |
中度升高 | 5.0-9.9 | 7.25-7.35 | 组织灌注不足,需紧急干预 |
重度升高 | ≥10.0 | <7.25 | 多器官衰竭高风险,死亡率>80% |
2025年《86个罕见病病种诊疗指南》强调,先天性代谢缺陷导致的高乳酸血症需采用差异化诊断阈值(如静息乳酸>3 mmol/L即视为异常)。
2.2 临床评估与鉴别诊断
急诊评估需遵循"三重评估法":
灌注状态评估
MAP
尿量
皮肤花斑
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CRT)
潜在病因筛查
感染指标(PCT、IL-6)
肝肾功能
心肌酶谱
毒物筛查
代谢代偿能力
动脉血气
阴离子间隙AG
电解质动态变化
关键鉴别诊断包括:
酮症酸中毒
血糖升高、血酮阳性、AG增高,但乳酸通常<4 mmol="">
尿毒症酸中毒
BUN/Cr显著升高、AG正常或轻度增高
中毒性酸中毒
甲醇/乙二醇中毒致AG和渗透压间隙双增高
D-乳酸酸中毒
见于短肠综合征,需特殊检测方法
2025年重要更新
SOFA评分联合乳酸动态清除率(尤其6小时清除率<30%)被推荐作为预后评估金标准,优于单一乳酸值。<>
3. 病因与危险因素
3.1 疾病相关因素
感染性疾病
脓毒症(微循环障碍及细胞线粒体功能抑制)占急诊高乳酸血症病例的60%以上。革兰阴性菌内毒素直接抑制呼吸链复合物I。
心血管急症
急性心衰(心输出量下降)、肺栓塞(右心衰竭)、心包填塞(舒张受限)。
腹部危重症
肠缺血(肠系膜动脉栓塞/血栓形成)、急性胰腺炎(炎症因子风暴)。
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约30%合并高乳酸血症)、甲状腺危象(代谢亢进)。
3.2 药物与毒物相关因素
药物类别 | 代表药物 | 致高乳机制 | 风险级别 |
---|---|---|---|
双胍类降糖药 | 二甲双胍 | 抑制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复合物I | 高风险(尤其eGFR<45)<> |
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 司他夫定、齐多夫定 | 抑制线粒体DNA聚合酶γ | 中高风险 |
抗生素 | 利奈唑胺 | 抑制线粒体蛋白合成 | 高风险(>7天使用) |
β2受体激动剂 | 沙丁胺醇 | 激活骨骼肌糖酵解 | 剂量依赖性 |
2025年FAERS数据库分析
二甲双胍相关乳酸酸中毒(MALA)占药物诱导型病例的68.7%,但值得注意的是,氨氯地平和沙丁胺醇的关联信号强度(ROR=12.4)首次进入前十。
4. 治疗策略
4.1 急诊科处理流程
黄金时间原则:确立"6小时目标导向治疗"
0-1小时
建立静脉通路
完成血乳酸初测
初步复苏(晶体液10-20mL/kg)
1-2小时
明确病因
启动针对性治疗(如脓毒症患者抗生素使用)
2-6小时
达到乳酸清除率≥30%
MAP≥65mmHg
尿量≥0.5mL/kg/h
4.2 具体治疗方法
4.2.1 病因治疗
脓毒症
1小时内广谱抗生素(覆盖G-杆菌及厌氧菌)+感染源控制
心源性休克
正性肌力药(多巴酚丁胺优于肾上腺素)+机械循环支持(IABP/ECMO)
4.2.2 代谢纠正治疗
碳酸氢钠争议
仅推荐pH<7.15时小剂量使用(1-2meq>
血液净化
CVVH模式:推荐高通量(35-45mL/kg/h)联合碳酸氢盐置换液
药物类别 | 代表药物 | 剂量方案 | 证据等级 |
---|---|---|---|
血管活性药 | 去甲肾上腺素 | 0.05-3 μg/kg/min | ⅠA |
强心药 | 多巴酚丁胺 | 2-20 μg/kg/min | ⅡaB |
碱化剂 | 碳酸氢钠 | 1-2 mEq/kg IV,可重复 | ⅡbC |
4.3 新兴治疗探索
线粒体靶向治疗
Elamipretide(SS-31肽)通过靶向结合心磷脂,稳定线粒体膜结构,目前处于Ⅱ期临床试验。
免疫代谢调节
PD-L1抑制剂在肿瘤模型中被证实可逆转Warburg效应,降低乳酸生成。
肠道微生物干预
益生菌(如植物乳杆菌)调节肠道菌群,减少D-乳酸生成,对短肠综合征患者有效。
5. 预后与特殊考虑
5.1 预后指标
独立危险因素
6小时<30%<>
乳酸清除率
>1 μg/kg/min
去甲肾上腺素剂量
AUC 0.93
LACS评分预测效能
5.2 特殊人群管理
慢性肝病患者
肝硬化患者基础乳酸水平可轻度升高(2-3 mmol/L),需设立个体化基线值。
恶性肿瘤患者
靶向治疗(如mTOR抑制剂)可能改善乳酸代谢。注意区分肿瘤溶解综合征与高乳酸血症。
5.3 预防策略
药物风险管理:二甲双胍在eGFR 30-45 mL/min/1.73m²时剂量减半,
<30时停用<>
围手术期优化:高危手术中维持MAP≥80mmHg(基础高血压者需更高)
代谢监测技术:实时组织乳酸监测(微透析导管)在心脏术后患者中应用
6. 总结
高乳酸血症在急诊医学中扮演着"代谢哨兵"的角色,其动态演变不仅反映组织氧合状态,更是细胞能量危机的重要信号。
在临床实践中,急诊科医师需掌握"三重评估法"(灌注评估、病因筛查、代谢代偿评估),并重视"隐匿性休克"的识别——这类患者血压正常但乳酸>4 mmol/L,病死率可达15%。
在治疗方面,病因导向的精准干预是成功关键,同时应把握"6小时黄金时间窗",以乳酸清除率≥30%作为复苏有效性的敏感指标。
"未来属于那些在暗夜中能看清前路的人。"在急诊科的战场上,高乳酸血症正是那盏指引我们穿透生命迷雾的明灯,而科学认知与精准干预则是照亮患者生路的不灭火种。
参考文献
国家卫健委. 86个罕见病病种诊疗指南(2025年版). 2025.
Qian J, et al. 严重高乳酸血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临床急诊杂志. 2021.
Zhang Y, et al. Risk of medication-induced lactic acidosis. Front Pharmacol. 2025.
Chen Z, et al. 乳酸及乳酸化修饰在NAFLD中的研究进展.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24.
Haas SA, et al. Hyperlactatemia and lactate kinetics in critical illness. Crit Care Med. 2023.
标签: 高乳酸血症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