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海无涯

虫螨腈中毒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admin 14 0

虫螨腈中毒临床诊治研究进展:基于《2025急性虫螨腈中毒诊治中国专家共识》的全面综述

虫螨腈中毒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基于《2025急性虫螨腈中毒诊治中国专家共识》的全面综述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 · 中国急诊专科医联体

核心摘要

虫螨腈(Chlorfenapyr,CHL)作为新型广谱杀虫剂,其中毒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病死率高达60%~80%。本综述基于2025年《急性虫螨腈中毒诊治中国专家共识》,系统阐述虫螨腈中毒的毒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治策略及预后。中毒核心机制是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临床需警惕迟发性毒性反应(中毒5~7天后出现),救治关键在于早期清除毒物、血液净化及多器官功能支持。

               1. 流行病学与背景

虫螨腈(又名溴虫腈)属新型吡咯类化合物,被WHO列为中度危险杀虫剂(Ⅱ类)。流行病学数据显示:

  • 1                            主要中毒途径:消化道摄入(自服为主)占90%以上,其次为皮肤/呼吸道暴露

  • 2                            病死率:高达60%~80%,居农药中毒前列

  • 3                            剂量相关性:成人误服10%虫螨腈悬浮液≥5 mL即可致死,≥10 mL可致严重神经系统损害

                       临床警示案例

2025年河南省报道1例13岁患儿误服30 mL虫螨腈后,虽经血液净化抢救成功,但病程中仍出现中毒性心肌炎、恶性心律失常等险情,印证其高危性。

               2. 毒代动力学与毒理机制

2.1 毒代动力学特点

参数特征
吸收消化道吸收快,肠肝循环致持续吸收;皮肤/呼吸道暴露亦可中毒
分布亲脂性强,脂肪组织浓度最高(>血液>肝>肾>脑),易穿透血脑屏障
代谢肝内代谢为主,生成溴代吡咯腈(致毒核心物质),半衰期约56小时
清除粪便排泄66%(原型为主),尿液4%,胆汁17%~30%

                   关键发现

溴代吡咯腈在中毒后113小时血中浓度可达14,179 ng/mL,远高于原型(此时已测不出),提示代谢产物毒性更强且监测窗口需后延

2.2 毒理机制

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是核心

溴代吡咯腈作用

作用于线粒体复合物I,抑制电子传递链 → ADP无法磷酸化生成ATP

氧化磷酸化解偶联

导致活性氧(ROS)爆发 → 细胞膜脂质过氧化、DNA损伤

多器官衰竭

心、脑等高耗能器官优先受累

               3. 临床表现与分期

3.1 早期(中毒24小时内)

  • 非特异性症状:恶心、呕吐、腹痛、头晕

  • 非消化道暴露:皮肤潮红、眼刺激、咳嗽

3.2 迟发期(中毒5~7天)

"三联征"预警病情恶化

  • 神经系统:大汗、肌强直、抽搐、意识障碍 → 白质脱髓鞘(MRI示FLAIR/DWI高信号)

  • 循环系统:ST段压低→顽固性低血压→心搏停止(血管活性药物反应差)

  • 呼吸系统:进行性呼吸急促→低氧血症→呼吸衰竭

                               河南病例提示:迟发性毒性可能与毒物"二次分布"(组织储存毒物再释放入血)相关。

               4. 诊断与监测

4.1 诊断流程

1

接触史确认

剂型、剂量、暴露途径

2

血中毒物检测

  • 金标准: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LC-HRMS)检测虫螨腈及溴代吡咯腈

  • 采样时机:暴露后6小时内首检,动态监测(每24~48小时)

3

辅助检查

  • 实验室:血乳酸↑、代谢性酸中毒、肝酶↑、肌钙蛋白↑

  • 影像学:脑MRI白质病变、肺CT评估肺水肿

4.2 新型检测技术突破

2025年河南省三院建立全球首个虫螨腈代谢物LC-HRMS检测法,解决传统方法因源内裂解无法准确定量的难题。

               5. 治疗策略:基于共识的规范化流程

5.1 紧急处理

消化道暴露

洗胃+活性炭(≤1小时)+全肠灌洗(>1小时或大量摄入)

皮肤暴露

肥皂水冲洗≥15分钟

5.2 血液净化(关键!)

病情分级推荐方案循证等级
中重度中毒血液灌流(HP) 每日1次,持续3~5天ⅠB
伴MODSHP+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联合,清除炎性因子及代谢产物ⅡB
顽固性休克血浆置换(TPE)清除蛋白结合毒素ⅣC

                   注意事项

  • HP后需警惕毒物再分布(脂肪组织释放)致二次高峰,故需延长监测

  • 河南病例通过HP+CRRT序贯治疗成功救治30 mL超量中毒患儿

5.3 器官功能支持

呼吸

早期无创通气→进展至ARDS需有创通气(病死率骤增)

循环

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酚丁胺(兼顾血管张力及心输出量)

神经系统

控制抽搐(丙泊酚优于苯二氮䓬类,因后者加重意识抑制)

5.4 探索性治疗

线粒体保护剂

艾地苯醌(动物实验显示ATP生成改善)

抗氧化剂

N-乙酰半胱氨酸(中和ROS)

               6. 预后与随访

死亡高危因素

  1. 摄入量>10 mL(10%剂型)

  2. 延迟就诊>6小时

  3. 需机械通气

存活者后遗症

截瘫、视神经萎缩(脊髓及视路脱髓鞘)

随访建议

出院后2周复查:

  • 肝肾功能

  • 心电图

  • 脑MRI(警惕迟发性白质损伤)

               7. 预防与展望

预防重点

  • 农药包装警示标识

  • 推广安全锁盖

  • 基层医师培训识别早期症状

研究前沿

  • 单克隆抗体中和溴代吡咯腈(动物实验阶段)

  • 线粒体靶向纳米药物递送系统

               总结

虫螨腈中毒是急诊科高危中毒病症,其诊治需紧扣"代谢毒性"核心:

  1. 早期识别非特异症状+接触史是关键切入点

  2. 动态监测溴代吡咯腈浓度指导血液净化疗程

  3. 迟发毒性窗口期(5~7天)需强化器官支持

《2025中国专家共识》的发布为临床提供了首个系统性方案,但特效解毒剂仍是未来攻关重点

致谢:本文主要观点基于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国急诊专科医联体牵头制定的最新共识,并整合河南省第三人民医院临床救治经验。

参考文献(节选核心文献)

  1. 急性虫螨腈中毒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5).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5.

  2. Zhang H, et al. 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检测虫螨腈代谢物技术突破. 河南省第三人民医院, 2025.

  3. 刘淑珍等. 虫螨腈中毒迟发性毒性机制研究. 中国职业医学, 2025.

  4. Weerasinghe M, et al. Acute poisoning with acetamiprid. BMC Pharmacol Toxicol, 2021.

  5. Wang PP, et al. Metabolic detoxification in acetamiprid resistance. Insect Mol Biol, 2022.

(注:限于篇幅,仅列关键文献,完整文献列表可参阅共识原文)



标签: 虫螨腈中毒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