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休克急诊诊疗流程图解
基于2025年最新临床指南的多学科协作诊疗方案
感染性休克早期识别流程
生命体征监测与初始评估
感染性休克早期识别的第一步是全面评估患者生命体征。当患者出现以下异常指标时应高度警惕:
血压<90mmHg或MAP<65mmHg
心率>100次/分
呼吸频率>20次/分
意识状态改变或皮肤出现花斑
qSOFA评分是感染性休克早期识别的重要工具,包含三项指标:
收缩压≤100mmHg
呼吸频率≥22次/分
意识状态改变
当qSOFA≥2分时,应高度怀疑感染性休克,及时启动抢救流程。
实验室检查与生物标志物
实验室检查是感染性休克早期识别的关键环节:
血常规异常:白细胞计数异常(>12×10⁹/L或<4×10⁹/L)或未成熟粒细胞>10%
乳酸水平:乳酸≥2mmol/L提示组织灌注不足,是评估组织缺氧的重要指标。2025年最新指南强调动态监测乳酸清除率,可反映治疗效果和预后
生物标志物:
生物活性肾上腺髓质素(bio-ADM):用于诊断、严重程度预测、预后评估和治疗监测
二肽基肽酶3(DPP3):主要用于预后评估和预测感染性急性肾损伤
血气分析: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₂)<70%提示组织氧摄取增加或氧输送不足
SOFA评分与器官功能评估
SOFA评分是评估感染相关器官功能障碍的重要工具:
当SOFA≥2分时,结合qSOFA评分≥2项可确诊感染性休克
器官功能评估内容:
肾功能:监测尿量、血尿素氮等指标
肝功能:监测血胆红素、转氨酶等指标
凝血功能:监测PT、APTT等指标
感染性休克常伴有多器官功能障碍,需全面评估各系统功能
影像学评估与感染源识别
影像学检查对确定感染源至关重要:
X光/CT/超声:根据临床表现选择适当影像学检查,评估可能的感染灶
肺部感染:胸部X光或CT
腹腔感染:腹部超声或CT
泌尿系统感染:泌尿系统超声或CT
感染源评估:尽早确定感染源,采取相应措施控制感染扩散,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风险分层与监护级别确定
根据评估结果进行风险分层,确定监护级别:
低风险:常规监护
中风险:强化监测
高风险:ICU监护
早期识别高风险患者并转入ICU可显著改善预后。
初始复苏与血流动力学管理
液体复苏策略
感染性休克早期复苏的首要措施是液体治疗,应在确诊后立即开始:
初始液体量:在确诊感染性休克后1小时内快速输入30ml/kg的晶体液
首选晶体液:平衡盐溶液(如乳酸林格氏液)优于普通生理盐水,可减少高氯性酸中毒风险
液体反应性评估:通过动态参数(如被动抬腿试验)评估患者对液体的反应性,避免过度输液
血管活性药物应用
当液体复苏后血压仍未达标时,应及时启用血管活性药物:
一线药物:去甲肾上腺素
作用机制:α受体激动药,收缩血管,增加外周阻力,升高血压
给药方式:静脉持续滴注,根据血压调整滴速
注意事项:严密监测血压、心率、尿量,避免药物外渗导致局部坏死
二线药物选择:
多巴胺:适用于伴有明显心动过缓的患者
肾上腺素:可增强去甲肾上腺素的升压效果,同时减少去甲肾上腺素的用量和副作用
血管加压素:在去甲肾上腺素剂量较高时可联合使用
心功能不全处理:
多巴酚丁胺:首选正性肌力药物
米力农或左西孟旦:增强心肌收缩力和血管扩张效应
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
复苏过程中应密切监测以下指标,指导治疗调整:
监测指标 | 目标值 | 临床意义 |
---|---|---|
平均动脉压(MAP) | ≥65mmHg | 确保重要器官灌注 |
中心静脉压(CVP) | 8-12mmHg | 评估心脏前负荷及血容量 |
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₂) | ≥70% | 评估组织氧供需平衡 |
尿量 | ≥0.5ml/kg/h | 评估肾脏灌注 |
乳酸清除率 | 动态下降 | 评估组织灌注改善情况 |
阶梯式治疗方案
感染性休克的阶梯式治疗方案包括:
第一阶段:液体复苏(30ml/kg晶体液,6小时内完成)
第二阶段:去甲肾上腺素(首选血管活性药物)
第三阶段:联合用药(血管加压素、肾上腺素等)
第四阶段: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200mg/日)用于血管活性药物反应不佳者
第五阶段:器官功能支持(机械通气、CRRT等)
当患者出现复苏失败时,应考虑加用血管加压素和糖皮质激素。
特殊人群考虑
老年患者:液体复苏应更谨慎,避免容量过负荷
心功能不全患者:优先选择正性肌力药物,如多巴酚丁胺
儿童患者:根据年龄和体重调整液体量,避免过量或不足
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仍是感染性休克治疗的核心策略,应在最初6小时内达到既定目标,以改善患者预后。
抗生素治疗策略
经验性用药选择
感染性休克患者应在确诊后1小时内开始经验性抗生素治疗,这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措施。经验性抗生素选择应基于以下原则:
广谱覆盖:初始方案应覆盖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及厌氧菌,标准方案可选择头孢曲松+甲硝唑±万古霉素
感染源导向:根据可能的感染部位选择能够穿透感染部位的抗生素
肺部感染:选择能够穿透肺组织的抗生素
腹腔感染:覆盖肠道菌群的广谱抗生素
泌尿系统感染:选择在尿液中浓度高的抗生素
时间敏感性:抗生素应在1小时内开始输注,3小时内完成给药,延迟给药需记录原因并优化流程
药敏试验指导降阶梯治疗
药敏结果是调整抗生素方案的关键依据:
病原学检查:应尽早留取血培养等标本,在使用抗生素前完成
降阶梯策略:
获得病原学结果后,将广谱抗生素替换为针对性更强的窄谱抗生素
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减少耐药菌产生风险
疗程管理:
标准疗程通常为7-10天
特殊感染如心内膜炎、骨髓炎等可能需要延长至数周
停药标准:临床症状改善、炎症标志物(CRP、PCT)下降
特殊人群调整方案
特殊人群 | 调整原则 | 推荐方案 |
---|---|---|
肾功能不全 | 根据肌酐清除率调整剂量 | 避免肾毒性药物或调整给药间隔 |
肝功能不全 | 避免肝脏代谢药物 | 选择肾脏清除为主的抗生素 |
免疫功能低下 | 扩大抗菌谱 | 联合抗真菌、抗病毒药物 |
妊娠患者 | 避免胎儿毒性药物 | 避免四环素、氟喹诺酮类 |
老年患者 | 考虑药物相互作用 | 减少剂量,延长给药间隔 |
联合用药指征
以下情况应考虑抗生素联合用药:
严重感染:脓毒症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
耐药菌感染:
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使用替加环素/多粘菌素
MRSA感染:加用万古霉素或利奈唑胺
真菌感染:加用抗真菌药物
特殊部位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心内膜炎
骨髓炎
免疫功能低下:HIV感染、器官移植、恶性肿瘤化疗患者
联合用药时应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和累积毒性,定期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方案。抗生素治疗应与生物标志物监测(CRP、PCT)相结合,动态评估治疗效果,指导疗程调整。
多学科协作管理
感染源控制
感染源控制是感染性休克治疗的核心环节,应尽早实施:
感染源识别:通过影像学检查(超声、CT等)确定感染部位和感染范围,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感染源清除:
脓肿:经皮穿刺引流或手术引流
坏死组织:手术清创
异物感染:移除感染的导管、人工材料等
腹腔感染:腹腔镜或开腹探查
时机选择:感染源控制应在血流动力学稳定后尽快进行,通常在抗生素治疗开始后12-24小时内完成
器官功能支持
呼吸功能支持
氧疗:根据患者氧合情况选择合适的氧疗方式
低流量氧疗:鼻导管、面罩
高流量氧疗:高流量鼻导管氧疗(HFNC)
机械通气:
适应症:呼吸频率>30次/分、氧合指数<200mmHg、意识障碍
保护性通气策略:低潮气量(6ml/kg)、适当PEEP、平台压<30cmH₂O
定期吸痰,保持呼吸道湿润,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
肾脏功能支持
CRRT(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适应症:少尿/无尿、严重电解质紊乱、难治性酸中毒、容量过负荷
模式选择:CVVH、CVVHD、CVVHDF根据患者情况选择
抗凝策略:肝素、枸橼酸或无抗凝
血液透析:适用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可更有效清除血液中的有毒物质和代谢废物
心脏功能支持
心功能不全评估:超声心动图评估左心室射血分数、心输出量
正性肌力药物:
多巴酚丁胺:首选药物,增强心肌收缩力
米力农或左西孟旦:对特定患者可作为额外治疗选择
心律失常管理:短效β阻滞剂可用于控制不适当的窦性心动过速或心房快速性心律失常
多学科协作模式
团队组成
建立感染性休克多学科团队(MDT),包括:
重症医学科医师:负责整体治疗方案制定
感染科医师:抗感染治疗指导
外科医师:感染源控制
影像科医师:感染源定位
临床药师:抗生素使用优化
护理团队:执行治疗方案、监测患者反应
营养师:营养支持方案制定
协作流程
阶段 | 主要负责团队 | 核心任务 |
---|---|---|
早期识别 | 急诊/普通病房 | 启动预警系统,早期识别高风险患者 |
初始复苏 | 重症医学科 | 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应用 |
感染源控制 | 外科/介入团队 | 手术/介入治疗清除感染源 |
抗感染治疗 | 感染科/临床药师 | 抗生素选择与调整 |
器官功能支持 | 重症医学科 | 机械通气、CRRT等支持治疗 |
康复管理 | 康复医学科 | 早期康复干预,预防并发症 |
信息共享与决策机制
每日MDT查房:讨论患者病情进展,调整治疗方案
快速反应系统:建立院内危重患者快速反应系统,提高识别和处理感染性休克的效率
标准化流程:建立感染性休克诊疗标准化流程,确保团队协作无缝衔接
信息化支持:利用人工智能早期预警系统(TEWS)预测不良事件,指导临床决策
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
关键指标监测:
抗生素给药时间(<1小时)
液体复苏达标率
感染源控制及时率
病死率与并发症发生率
定期培训:对团队成员进行感染性休克最新诊疗指南培训
病例讨论:对复杂或预后不良病例进行多学科讨论,总结经验教训
多学科协作管理是感染性休克治疗的关键,通过整合各专科优势,实现早期识别、快速干预、感染源控制和器官功能支持的无缝衔接,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标签: 感染性休克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