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休克诊疗指南与病例分析
基于最新中外指南、文献及急诊临床实践的系统阐述
本指南结合病理生理机制、诊断标准、治疗方案及鉴别要点,为急诊科医师提供专业、全面且可操作性强的感染性休克诊疗参考。内容依据《中国急诊感染性休克临床实践指南》(2016)、2021 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指南及肿瘤免疫治疗安全性研究综合撰写。
一、感染性休克的综合诊疗要点
(一)病因与病理生理机制
病原微生物感染
细菌(革兰阴性菌如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革兰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病毒、真菌等
内毒素(如LPS)及外毒素触发全身炎症反应
免疫反应失调
早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
促炎因子(TNF-α、IL-1、IL-6)大量释放,导致血管扩张和毛细血管渗漏
代偿性抗炎反应(CARS)
后续免疫抑制状态(免疫细胞凋亡、免疫麻痹),增加继发感染风险
微循环障碍三期
缺血期
交感兴奋→血管收缩→组织低灌注
淤血期
酸中毒+扩血管物质(NO、组胺)→血管扩张→血压进行性下降
衰竭期
DIC、多器官衰竭(MODS)
(二)临床表现
全身感染症状
发热(>38.3℃)或低温(
<36℃)<>心率>90次/分
呼吸急促(>20次/分)
血流动力学改变
持续性低血压(收缩压
<90mmhg或较基线下降>40mmHg)需血管活性药维持平均动脉压≥65mmHg
血乳酸≥2mmol/L(组织缺氧标志)
器官功能障碍
意识障碍(躁动、昏迷)
尿量
<0.5ml>呼吸衰竭(PaO₂/FiO₂≤300)
(三)诊断标准 (Sepsis-3标准,2021 SSC指南更新)
疑似感染 + SOFA评分≥2分
系统 | 指标 | 评分 |
---|---|---|
呼吸 | PaO₂/FiO₂ (mmHg) | ≤300→2分 |
凝血 | 血小板 (×10⁹/L) | <100→2分<> |
肝脏 | 胆红素 (μmol/L) | >33→2分 |
心血管 | MAP<65mmhg> | 1分 |
中枢神经 | Glasgow评分≤13 | 2分 |
肾脏 | 肌酐↑或尿量↓ | 2分 |
快速筛查工具(qSOFA)
符合以下≥2项:
呼吸≥22次/分
意识改变
收缩压≤100mmHg
(四)治疗方案 (基于2021 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指南)
1小时集束化治疗 (Golden Hour)
液体复苏
30ml/kg晶体液(生理盐水或平衡盐)快速输注(30分钟内)
抗感染
广谱抗生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g IV q6h 或 美罗培南1g IV q8h
感染源控制(如脓肿引流、梗阻解除)需在12小时内完成
血培养
用药前采集(需氧+厌氧瓶)
血管活性药物
一线
去甲肾上腺素(0.05–0.3 μg/kg/min)维持MAP≥65mmHg
二线
血管加压素0.03U/min(顽固性休克时)
辅助治疗
糖皮质激素
氢化可的松50mg IV q6h(需血管活性药>0.1μg/kg/min时)
呼吸支持
早期无创通气或插管(PaO₂/FiO₂<150时)<>
肾脏替代
KDIGO 3级肾损伤(肌酐>3倍基线或无尿)时启动
(五)鉴别诊断
休克类型 | 关键鉴别点 | 辅助检查 |
---|---|---|
低血容量性 | 病史(出血/脱水)、CVP↓、皮肤湿冷 | 血红蛋白↓、超声见下腔静脉塌陷 |
心源性 | 胸痛、肺水肿、颈静脉怒张 | 心电图(STEMI)、BNP↑、超声示EF<40%<> |
分布性 | 过敏史、神经损伤、药物暴露 | 类胰蛋白酶↑(过敏)、皮肤潮红 |
梗阻性 | 突发呼吸困难、单侧呼吸音消失 | D-二聚体↑(肺栓塞)、超声见心包积液 |
二、危重抢救病例分析:感染性休克合并多系统衰竭
(一)病例摘要
患者信息
女,49岁,宫颈腺癌术后复发伴腹膜转移
主诉
发热、无尿3天,意识模糊2小时
既往史
2022年1月:宫颈癌根治术+6周期TC方案化疗
2023年1月:腹膜转移,行"白蛋白紫杉醇+卡铂+卡瑞利珠单抗"治疗10周期
2024年5月:双侧输尿管支架置入术(肾积水+输尿管狭窄)
药物过敏史
卡度尼利单抗致过敏性休克(2024年7月,4级)
(二)现病史与诊治经过
第一阶段(急诊入室,0–1小时)
生命体征
T 39.5℃
HR 140次/分
RR 32次/分
BP 70/40mmHg
SpO₂ 88%(未吸氧)
查体
意识模糊(GCS 8分),双侧瞳孔等大(3mm),对光反射迟钝
双肺湿啰音,腹部膨隆,肾区叩痛(++)
输尿管支架留置,脓性尿液
紧急处理
液体复苏
生理盐水1000ml + 乳酸林格液500ml 30分钟内输注(BP升至85/50mmHg)
抗感染
美罗培南1g IV + 利奈唑胺600mg IV(覆盖G⁺/G⁻/厌氧菌)
血管活性药
去甲肾上腺素0.1μg/kg/min启动,滴定至MAP 65mmHg
第二阶段(1–6小时)
辅助检查
项目 | 结果 | 意义 |
---|---|---|
血乳酸 | 6.8mmol/L | 组织灌注不足 |
血常规 | WBC 22×10⁹/L, NEUT 90% | 细菌感染 |
降钙素原 | 38ng/mL | 脓毒症标志 |
肾功能 | Cr 480μmol/L, BUN 28mmol/L | 急性肾损伤(KDIGO 3级) |
尿培养 | 大肠埃希菌(ESBL⁺) | 耐药菌感染 |
腹部CT | 双侧肾盂积水(SFU 4级) | 梗阻未解除 |
调整治疗
感染源控制
泌尿外科会诊,更换双侧输尿管支架(引流出脓尿300ml)
抗生素升级
美罗培南加量至2g q8h + 阿米卡星400mg IV qd(药敏指导)
呼吸支持
气管插管(PaO₂/FiO₂=120),PEEP 10cmH₂O
第三阶段(24–72小时)
MODS管理
肾替代治疗
CVVHDF(血流速150ml/min,置换液35ml/kg/h)
免疫调节
静脉丙种球蛋白20g IV(中和毒素)
休克逆转
乳酸降至2.1mmol/L,去甲肾上腺素减停
(三)经验总结与复盘
核心失误与纠正
失误
免疫治疗(卡度尼利单抗)后未预判免疫麻痹状态→感染易感性↑
纠正
免疫抑制剂停药后2周内需强化感染监测(PCT+淋巴细胞亚群)
关键诊疗原则
"感染源控制优先"
肾后性梗阻未解除时,抗生素无法渗透感染灶
液体管理转型
复苏后期限液(负平衡-500ml/d),防止肺水肿
远期预后
出院后3月:肾功能部分恢复(Cr 180μmol/L),肿瘤方案调整为放疗+贝伐珠单抗
三、总结
感染性休克的救治需紧扣 "3D原则"
Drug(药物)
早期广谱抗生素+精准降阶梯(基于培养)
Drain(引流)
感染源控制决定预后(如梗阻解除、清创)
Dynamic(动态监测)
每2小时评估乳酸、SOFA评分、液体反应性(被动抬腿试验)
标签: 感染性休克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