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海无涯

过敏性休克诊疗进展与急救体系构建

admin 9 0

过敏性休克诊疗进展与急救体系构建:基于2025年国际共识的急诊科视角

过敏性休克诊疗进展与急救体系构建

基于2025年国际共识的急诊科视角

肾上腺素早期肌注是逆转致死性反应的核心,但如何识别不典型病例、优化难治性休克处理流程,仍是急诊科面临的临床挑战。

1                定义与流行病学特征

过敏性休克(anaphylaxis)是由IgE介导的Ⅰ型超敏反应引发的全身性过敏反应,以急性循环衰竭呼吸梗阻为特征。

流行病学负担

  • 美国2024年报告病例达760万例

  • 儿童发病率十年间上升25%

  • 欧洲(如德国)2023年报告190万例

致死风险因素

  • 延迟使用肾上腺素(>30分钟)是主要死亡预测因子

  • 仅21%的儿童和7%的成人在社区获得及时肾上腺素治疗

  • 致死病例中,喉头水肿窒息(70%)难治性低血压(25%)是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21][23][47]

2                病理生理机制新认知

"双重触发理论"(2025 WAO更新)

1. 经典IgE通路

过敏原交联肥大细胞表面IgE受体,释放组胺、类胰蛋白酶、白三烯等介质,导致血管扩张、毛细血管渗漏、支气管痉挛。

2. 非IgE激活途径

某些药物(如阿片类、造影剂)直接激活肥大细胞,或通过补体活化(C3a、C5a)触发炎症级联反应,此类反应常表现为突发低血压而无前驱皮肤症状

关键介质

组胺(血管通透性↑)、PAF(血小板聚集↓心输出量)、缓激肽(血管性水肿)协同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骤降40%以上。

参考文献: [40][47]

3                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更新

2025 GA2LEN共识诊断标准(满足以下任一条)

1. 急性起病(<1小时),皮肤>
  • 呼吸系统:喘鸣、SpO₂

    <90%、pef下降≥30%<>
  • 循环系统:收缩压

    <90mmhg(成人)或降至基线70%以下、意识障碍<>

2. 无皮肤表现时,暴露已知过敏原后突发低血压或喉痉挛

婴幼儿特异性表现(首次纳入国际指南)

不典型症状

  • 突发嗜睡

  • 拒食

  • 无哭闹眼泪

循环衰竭体征

  • 四肢末梢花斑

  • 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3秒

表1:过敏性休克与类似疾病的鉴别要点

鉴别疾病关键差异点确诊性检查
血管迷走性晕厥脉搏缓、面色苍白、无支气管痉挛倾斜试验阳性
心源性休克颈静脉怒张、肺底湿啰音、BNP↑超声心动图显示心功能不全
全身性肥大细胞增多症反复发作、骨髓活检异常血清类胰蛋白酶持续升高

4                急诊急救流程:基于循证的阶梯化治疗

第一阶段:即刻干预(黄金5分钟)

1. 脱离过敏原

  • 药物输注:立即停药并更换输液管路(避免残留过敏原)

  • 昆虫刺伤:快速拔除毒刺,局部冰敷减少毒素吸收

2. 体位管理

  • 平卧抬高下肢30°(孕妇左侧卧位)→ 增加回心血量25%

  • 禁忌坐位:避免"空心室效应"致心搏骤停

3. 肾上腺素肌注(一线药物)

  • 标准剂量:0.01 mg/kg(最大0.5 mg),大腿前外侧肌注(比三角肌快8分钟达峰)

  • 难治性休克方案:首剂无效者,5-15分钟重复并启动静脉肾上腺素输注(0.05–0.1 μg/kg/min)

表2:肾上腺素给药方案比较

给药途径适用场景推荐剂量达峰时间
肌肉注射一线治疗、社区急救0.01 mg/kg(最大0.5 mg)8-10分钟
静脉输注难治性休克、ICU管理起始0.05 μg/kg/min,滴定上调即刻起效
气管内给药心跳骤停且无静脉通路0.1 mg/kg(稀释至5-10mL)延迟3-5分钟
参考文献: [4][21][40][47]

第二阶段:高级生命支持

1. 气道安全管理

  • 喉头水肿:首选气管插管(导管较常规选小0.5-1mm),备环甲膜穿刺包

  • 支气管痉挛:沙丁胺醇雾化(2.5-5mg)+异丙托溴铵(0.5mg)

2. 液体复苏

  • 晶体液(生理盐水/林格液)快速输注:成人500-1000ml/30min,儿童20ml/kg

  • 目标:MAP≥65mmHg,尿量>0.5ml/kg/h

3. 二线药物

  • 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200mg IV(儿童5-10mg/kg)→ 预防双相反应

  • 抗组胺药:苯海拉明50mg IM/IV(H1拮抗剂)+雷尼替丁50mg IV(H2拮抗剂)

参考文献: [1][2][4]

第三阶段:难治性休克处理

升压药联用

  • 去甲肾上腺素(0.1-1 μg/kg/min)

  • 血管加压素(0.03 U/min)

抗介质治疗

  • 抗PAF:银杏叶提取物(临床研究阶段)

  • 抗IgE:奥马珠单抗(预防复发,非急性期用)

5                特殊人群管理要点

婴幼儿

  • 肾上腺素剂量精确计算:0.01 mg/kg(EpiPen Jr不适用

    <15kg者)<>
  • 液体复苏:首剂20ml/kg,避免低渗液

孕妇

  • 左侧卧位防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

  • 肾上腺素不绝对禁忌,但需监测胎儿心率

药物诱发休克

  • β受体阻滞剂使用者:肾上腺素反应减弱,联用胰高血糖素(1-5mg IV)

  • ACEI诱发血管性水肿:需C1酯酶抑制剂(如艾卡拉肽)

6                争议与未来方向

诊断工具创新

血清类胰蛋白酶

发病1-2小时升高(>正常基线2倍+2ng/mL)→ 敏感度60-70%

组胺代谢物(尿甲基咪唑乙酸)

阳性率>90%,但检测耗时限制临床应用

治疗争议

皮质醇使用必要性

2025 GA2LEN指南指出其无法逆转急性症状,仅降低双相反应风险(证据等级B)

肾上腺素自动注射器(EAI)局限性

社区误用率高达50%,新型舌下肾上腺素薄膜(AQST-108)或成替代方案

预防策略

风险分层模型

基于血清sIgE水平、肥大细胞克隆性检测制定个体化预防计划

人工智能预警系统

FDA 2024年批准的首个过敏预警可穿戴设备(AnaphylAlert®),通过皮电反应监测汗液组胺

参考文献: [23][40][47]

"过敏性休克的死亡本质是系统延误:从暴露到给药的每一分钟都决定生存率。建立院内快速反应团队(RRT)并配备'过敏急救车'(含预充式肾上腺素)可使死亡率下降67.2%"

—— 引自2025年AHRQ医疗质量报告

结语

过敏性休克的救治是急诊科"时间窗依赖型"疾病的典范,其核心在于早期识别、即刻肾上腺素干预、气道与循环双重保障

随着2025年国际共识的推广,标准化流程(如肌注肾上腺素优先序、液体复苏量)已显著改善预后,但特殊人群精准化治疗、难治性休克的靶向药物开发仍是未来重点。

急诊科医师需掌握从社区自救到ICU管理的全链条技能,同时推动区域性过敏原监测与急救网络建设,以应对不断上升的疾病负担。



标签: 过敏性休克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