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诊疗指南与危重症抢救(2025最新版)
基于WHO及中国《疟疾诊疗指南(2022/2025)》的临床实践总结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原体特征
• 恶性疟原虫(最致命)、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及人猴共患的诺氏疟原虫
• 生活史:蚊体内孢子增殖→人体肝细胞(红外期)→红细胞内裂体增殖(红内期)
病理机制
• 红细胞破坏→贫血、溶血性黄疸
• 感染红细胞黏附血管内皮→微循环阻塞(脑型疟核心机制)
• 细胞因子风暴→多器官损伤
传播途径
按蚊叮咬为主,偶见输血、母婴垂直传播
临床表现与分型
类型 | 潜伏期 | 发热特点 | 并发症风险 |
---|---|---|---|
恶性疟 | 7~9天 | 不规则高热,无典型周期 | 高(脑型疟、肾衰、ARDS) |
间日疟 | 11~13天 | 隔日发作,寒战-高热-大汗 | 中等(贫血、脾大) |
卵形疟 | 11~16天 | 同间日疟,症状较轻 | 低 |
三日疟 | 18~35天 | 隔2日发作 | 肾病综合征 |
诺氏疟 | 同恶性疟 | 24小时周期,进展快 | 重症率10% |
重症疟疾标准(WHO与中国指南调整)
主要标准
• 意识障碍(GCS
<11)、抽搐≥2次>• 酸中毒(血乳酸>5mmol/L)、低血糖(
<2.2mmol>• 急性肾损伤(肌酐>265μmol/L)、黄疸(胆红素>50μmol/L)
• 休克、肺水肿
实验室预警
• 高原虫血症(恶性疟>5%)
• 血小板
<50×10⁹>• 铁蛋白显著升高
诊疗指南要点
诊断流程
疑似病例
流行病学史(疫区居留/输血史) + 发热(无论周期规律性)
确诊方法
• 金标准:厚/薄血涂片镜检(采血时机:恶性疟发作后20h,间日疟发作后10h)
• 替代方案:快速抗原检测(RDT)、PCR(鉴别虫种)
抗疟治疗方案
无并发症疟疾
类型 | 一线方案(口服) | 备注 |
---|---|---|
恶性疟 | 青蒿素复方(ACT):双氢青蒿素哌喹 8片(首剂2片,6~8h/24h/32h各2片) | 诺氏疟同恶性疟 |
间日疟 | 氯喹+伯氨喹:氯喹10mg/kg qd×3d + 伯氨喹0.25mg/kg qd×14d | G6PD缺乏者禁用伯氨喹! |
耐药间日疟 | ACT(同恶性疟) + 伯氨喹 |
重症疟疾(急诊处理)
静脉用药
青蒿琥酯钠 2.4mg/kg,首剂加倍,之后24/48/72h各1次→ 改ACT口服序贯治疗
替代方案:蒿甲醚肌注 3.2mg/kg首剂,后续1.6mg/kg qd
辅助治疗
• 呼吸支持(SaO₂
<92%时氧疗)、纠正低血糖(50%葡萄糖静推)<>• 甘露醇降颅压(脑型疟)、CRRT(急性肾损伤)
防控新策略
"1-3-7"模式
• 1天内报告、3天内流调、7天内疫点处置(喷洒杀虫剂+筛查密切接触者)
耐药应对
• 非洲青蒿素部分耐药(K13基因突变)地区,确保ACT中联用药物有效
鉴别诊断
感染性疾病
• 败血症(血培养阳性)
• 登革热(皮疹+血小板减少)
• 伤寒(血肥达试验+)
• 钩端螺旋体病(腓肠肌压痛+显凝试验)
血液病
• 巴贝西虫病(血涂片见梨形虫体)
• 噬血细胞综合征(铁蛋白>10000μg/L)
其他
• 急性肾盂肾炎(尿脓球+)
• 黑热病(脾大+利什曼原虫阳性)
关键鉴别点:疫区暴露史 + 血涂片/抗原检测是确诊核心!
疟疾危重症抢救病例分析
病例资料
既往史
男,42岁,建筑工人,3周前从尼日利亚归国。未服疟疾预防药。
主诉
高热伴意识模糊6小时。
现病史
• 归国后第7天突发寒战、高热(40.1℃),当地诊所按"感冒"治疗无效
• 第3日出现黄疸、尿色加深,第5日抽搐1次,第6日昏迷
查体
• T 39.8℃,P 130次/分,R 32次/分,BP 85/50mmHg
• 昏迷(GCS=8),双侧瞳孔等大,颈抵抗(±)
• 皮肤巩膜黄染,脾肋下3cm,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
项目 | 结果 | 意义 |
---|---|---|
血涂片 | 恶性疟原虫(环状体+++) | 原虫密度15% |
血常规 | Hb 62g/L, Plt 28×10⁹/L | 重度贫血+血小板减少 |
生化 | TBil 89μmol/L, Cr 286μmol/L | 肝肾功能损伤 |
头颅CT | 轻度脑水肿 | 排除其他脑病 |
抢救经过
初始复苏(0~1h)
气道管理
气管插管+机械通气(FiO₂ 50%,PEEP 8cmH₂O)
抗疟治疗
青蒿琥酯钠 120mg(首剂加倍) + 5%NaHCO₃ 1ml溶解 → 5%GS 6ml稀释后静注
对症支持
50%葡萄糖40ml静推(血糖1.8mmol/L)
输血治疗
输注红细胞4U(Hb<70g>
24h病情演变与调整
病情变化
体温降至38.2℃,仍昏迷,乳酸降至4.1mmol/L
抗疟强化
加用蒿甲醚 80mg肌注(青蒿琥酯间歇期覆盖)
并发症防治
头孢曲松2g qd预防感染
抗凝治疗
低分子肝素抗凝(D-D二聚体>5000μg/L)
第3日转归
意识恢复
意识转清(GCS=15)
原虫密度
降至0.1%
序贯治疗
双氢青蒿素哌喹 8片(3日疗程)+ 补铁
出院情况
第7日出院,嘱14日后复查血涂片
经验总结与复盘
关键成功因素
1. 快速病原确诊:入院即厚薄血涂片镜检,避免延误(镜检1h内完成)
2. 青蒿素足量使用:首剂加倍静注迅速降虫负荷(重症恶性疟24h内病死率>50%)
3. 多器官支持:纠正低血糖+酸中毒改善微循环;限制性输液策略(总入量
<2500ml>
复盘反思
1. 预防环节疏漏:境外归国人员未行疟疾筛查(应建立劳务输出前培训制度)
2. 诊疗延迟教训:基层首诊未问疫区史,错过假定性治疗时机(推荐:疫区发热者立即RDT筛查)
3. 耐药风险应对:本例来自非洲(青蒿素部分耐药区),若72h原虫下降
<90%,需换奎宁+多西环素<>
2025指南更新要点
重症疟疾救治中,青蒿琥酯仍为首选,但需监测K13突变(送疾控中心PCR),必要时联用非青蒿素类药物
参考文献
1. WHO《世界疟疾报告2023》
2. 中国《疟疾诊疗指南(2022/2025)》
3. 疟疾输入再传播防控策略
4. 青蒿素耐药机制与应对
注:以上用药剂量均按成人标准体重计算,儿童需按kg体重调整。
标签: 疟疾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