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海无涯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诊疗要点

admin 18 0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诊疗要点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诊疗要点

基于最新文献和指南的诊疗方案总结

病因与流行病学

病原体

主要由EB病毒(EBV)引起,属疱疹病毒科,通过唾液传播("接吻病"),也可经血液传播。

易感人群

儿童高峰期为4~6岁;青少年及青年(15~25岁)因密切接触更易出现典型症状。

潜伏期

感染后4~10周发病,病毒终身潜伏于B淋巴细胞,可周期性激活。

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典型三联征

发热

持续1~2周

咽峡炎

扁桃体渗出、脓苔

颈部淋巴结肿大

其他特征

肝脾肿大(20%~50%)                            眼睑水肿                            皮疹(尤其使用青霉素类药物后)

儿童差异

婴幼儿常无症状或仅轻度发热,青少年多见全身症状(疲劳、肌痛)。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淋巴细胞升高,异型淋巴细胞≥10%(需与巨细胞病毒、弓形虫等感染鉴别,后者异淋比例常<5%)。<>

血清学检测

首选:EBV抗体谱(抗VCA IgM阳性提示急性感染)。

补充:EBV-DNA检测(病毒载量高提示活动性感染)。

单斑试验(Monospot)

快速筛查,但发病1周内假阴性率高。

鉴别诊断

需排除链球菌性咽炎、巨细胞病毒感染、HIV急性期、淋巴瘤等。

治疗原则:对症支持为主

一般治疗

休息与隔离

急性期卧床,避免剧烈运动(防脾破裂);退热后隔离至可正常吞咽。

营养支持

充足饮水、流质饮食(如汤、酸奶),避免刺激性食物。

药物干预

治疗类别适用情况与注意事项
止痛/退热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避免阿司匹林——增加Reye综合征风险)。
抗病毒药物不常规推荐(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仅用于重症(如脑炎)或免疫缺陷者,疗程2~3周。
抗菌药物仅继发细菌感染时使用(如链球菌性扁桃体炎),禁用氨苄西林/阿莫西林(诱发皮疹)。
糖皮质激素短期用于重症并发症(如气道梗阻、脑炎、溶血性贫血),剂量:泼尼松1mg/(kg·d) ≤60mg/d。

并发症管理

脾破裂

  • 避免腹部受压、便秘处理

  • 症状缓解后至少1~3个月内禁剧烈运动

  • 突发左上腹痛需紧急就诊(内出血风险)

气道梗阻

扁桃体显著肿大时使用糖皮质激素减轻水肿。

慢性疲劳

>6个月的疲劳需排除其他病因,逐步恢复活动。

随访与预防

康复周期

症状缓解需2~4周,疲劳可持续数月。

复课/复工

退热且吞咽正常后可返校,接触性运动需医生评估(通常症状消失1个月后)。

预防措施

避免共用餐具、牙刷;无疫苗可用。

关键指南推荐总结

项目推荐意见依据来源
诊断标志三联征 + 异淋≥10% + 抗VCA IgM阳性WHO
抗病毒使用限重症/并发症Mayo Clinic (2022)
抗生素禁忌避免青霉素类(诱发皮疹)Cochrane (2016)
脾破裂预防症状消失后1~3月避免剧烈运动最新临床研究

注:以上综合WHO、Mayo Clinic(2022)、Cochrane(2016)及最新临床研究。治疗需个体化,重症或复杂病例建议转诊传染病专科。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