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消化道出血的急诊综合管理:循证指南与临床实践进展
核心摘要
发病率
48-160/10万
UGIB年发病率
病死率
2%-15%
UGIB总体病死率
黄金时间窗
12-24小时
内镜干预最佳时机
止血成功率
95%-98%
新型内镜技术
关键临床启示:贯彻"降阶梯思维",基于GBS/AIMS65评分实施分层救治;高危患者优先24小时内内镜干预;限制性复苏策略(Hb目标7-8g/dL);多学科协作优化救治流程。
1. 引言与流行病学特征
急性消化道出血(Acut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GIB)是急诊科常见的危急重症,根据出血部位可分为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I Bleeding,UGIB,屈氏韧带近端)和下消化道出血(Lower GI Bleeding,LGIB,屈氏韧带远端)。
流行病学数据
全球范围内UGIB的年发病率为48-160/10万,LGIB则为20-30/10万
我国成人UGIB发病率达100-150/10万,病死率高达2%-15%
老年患者病死率更可超过25%
消化性溃疡出血发病率下降20%-40%,但药物相关性出血及高龄患者出血比例上升
临床表现特征
上消化道出血
呕血(鲜红色或咖啡渣样)
黑便
血尿素氮升高
下消化道出血
便血(鲜红或暗红色)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如心动过速、低血压)提示大出血可能
急诊科医师面临的挑战在于快速识别高危患者、及时启动针对性治疗,同时避免对低危患者的过度医疗。本综述基于最新国际指南和循证医学证据,从病因分类、风险评估、急救流程及特殊人群管理等方面系统阐述急性消化道出血的综合管理策略。
2. 病因与分类
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复杂多样,精准识别出血部位和原因是治疗成功的基石。近年研究显示,病因谱正在发生显著变化。
2.1 上消化道出血病因
非静脉曲张性出血(NVUGIB,占70%-80%)
消化性溃疡(31%-67%):幽门螺杆菌感染、NSAIDs/抗血小板药物使用
急性胃黏膜病变:应激性溃疡、NSAIDs相关黏膜损伤
Mallory-Weiss综合征:剧烈呕吐后食管黏膜撕裂
上消化道恶性肿瘤:胃癌、食管癌等
Dieulafoy病变:黏膜下血管畸形
静脉曲张性出血(VUGIB,占20%-25%)
肝硬化门脉高压导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再出血率高达30%-40%,病死率显著高于NVUGIB
2.2 下消化道出血病因
憩室病(如结肠憩室出血,西方人群常见)
血管发育异常(如动静脉畸形)
恶性肿瘤(结直肠癌、息肉)
炎症性肠病
缺血性肠炎
痔出血(多为少量自限性出血)
表1:急性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及特征
分类 | 常见病因 | 比例 | 典型临床表现 | 危险因素 |
---|---|---|---|---|
UGIB | 消化性溃疡 | 31%-67% | 呕血、黑便、上腹痛 | NSAIDs、H.pylori、吸烟 |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 20%-25% | 突发大量呕血、休克 | 肝硬化、门脉高压 | |
急性胃黏膜病变 | 10%-15% | 咖啡渣样呕吐物 | 应激状态、ICU患者 | |
Mallory-Weiss综合征 | 5%-10% | 呕吐后鲜血呕出 | 酗酒、暴食 | |
LGIB | 憩室出血 | 20%-40% | 无痛性鲜红血便 | 高龄、便秘 |
血管发育异常 | 15%-20% | 反复间歇性便血 | 慢性肾病、主动脉狭窄 | |
结直肠肿瘤 | 10%-15% | 便血伴排便习惯改变 | 年龄>50岁 | |
炎症性肠病 | 5%-10% | 黏液脓血便、腹痛 | 年轻患者 |
临床关注点:医源性出血(如EMR/ESD术后、胶囊内镜相关损伤)比例在近年来显著上升,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病因。一项2024年日本研究显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延迟出血率可达7.2%,尤其好发于胃大弯侧病变(>10cm)及应用抗凝药物者。
3. 风险评估与分层管理
早期风险分层是急性消化道出血管理的核心环节,直接影响治疗决策和资源配置。目前国际指南推荐的评分系统各有侧重。
3.1 上消化道出血评分系统
Glasgow-Blatchford评分(GBS)
优势:无需内镜检查即可评估(参数包括BUN、Hb、收缩压等)
临床应用:GBS≤1分者属极低危,可考虑门诊随访;GBS≥12分预示高输血和内镜干预需求
局限:对再出血预测价值有限
Rockall评分
完整版(含内镜参数):预测再出血和死亡风险(高危≥5分)
临床版(无内镜参数):急诊初筛适用
更适合预测住院病死率
AIMS65评分
参数:白蛋白、INR、意识状态、收缩压、年龄
优势:预测死亡率(AUC 0.77),≥2分提示死亡风险显著增加
局限:识别低危患者能力有限
2024年一项机器学习研究表明,AI整合模型(结合GBS、AIMS65及实验室参数)在预测再出血和死亡率方面优于传统评分(AUC 0.92),但临床推广仍需前瞻性验证。
3.2 下消化道出血评分系统
Oakland评分
识别适合门诊管理的LGIB患者(评分≤8分者30天再出血率<5%)<>
NOBLADS评分
预测再出血风险(参数包括NSAIDs使用、无腹泻、无腹部压痛等)
3.3 分层救治策略
基于危险分层的"降阶梯思维"是2020年中国专家共识的核心推荐,将患者分为5层实施差异化管理:
表2:急性消化道出血危险分层与处置策略
危险分层 | 临床指标 | 休克指数 | 处置要求 | 医疗区域 |
---|---|---|---|---|
极高危 | 心率>120次/min,收缩压<70mmhg,呼吸循环衰竭<> | >1.5 | 立即心肺复苏 | 抢救区 |
高危 | 持续呕血/便血,四肢湿冷,收缩压70-90mmHg | 1.0-1.5 | 10分钟内启动复苏 | 抢救区 |
中危 | 生命体征基本稳定,伴严重基础疾病 | 0.5-1.0 | 30分钟内接诊 | 普通诊疗区 |
低危 | 生命体征平稳 | <0.5<> | 60分钟内接诊 | 普通诊疗区 |
极低危 | GBS≤1分,无症状 | <0.5<> | 门诊随访 | 门诊 |
陈述:危险性出血(极高危/高危)应立即收入急诊抢救室,GBS≤1分者可门诊管理(证据水平:高)
4. 多学科协作急救流程
急性消化道出血的急救需遵循"OMI原则"(吸氧-Oxygen、监护-Monitoring、建立静脉通路-IV),并实施"3次评估,2次治疗"的标准化流程:
4.1 首次评估与紧急处置(黄金时间窗:0-30分钟)
气道保护
意识障碍或大量呕血者应置入气管插管预防误吸
循环复苏
限制性液体复苏:出血未控制时维持收缩压80-90mmHg(避免过度复苏导致血液稀释)
血管活性药物:容量复苏后仍低血压者,可加用去甲肾上腺素维持组织灌注
输血策略
限制性输血
目标Hb 7-8g/dL(除外冠心病患者或活动性出血)(证据水平:高)
大量输血方案(MTP)
活动性大出血时启用(红细胞:血浆:血小板=1:1:1)
需警惕的是,肝硬化患者应避免仅用晶体液复苏,需早期补充白蛋白(20-40g/d)维持胶体渗透压,预防腹腔积液加重。
4.2 药物桥接治疗(内镜前准备)
非静脉曲张性出血
大剂量PPI:80mg静推后8mg/h持续输注(显著降低再出血率和手术需求)
氨甲环酸:争议较大,2024年METRO研究显示其未能降低病死率
静脉曲张性出血
血管活性药物:生长抑素(250μg/h)或特利加压素(起始2mg静推)
抗生素预防:头孢曲松1g/天(降低感染和再出血风险)
4.3 内镜检查时机
高危UGIB:24小时内完成(6小时内获益更显著)
极高危UGIB(活动性出血或休克):立即气管插管保护下急症内镜
静脉曲张出血:12小时内行内镜治疗
LGIB:先行CT血管造影(CTA)或核素扫描定位,再行结肠镜
内镜前留置胃管不再常规推荐,尤其对肝硬化患者可能加重出血(证据水平:中)
5. 内镜诊断与治疗进展
内镜技术是消化道出血诊治的基石,近年来涌现多项创新:
5.1 内镜止血新技术
机械止血
和谐夹(Over-the-Scope Clip,OTSC):较传统钛夹止血率更高(97% vs 83%),尤其适用于溃疡基底纤维化或Dieulafoy病变
新型止血钳(FD-Y0007):ESD术中止血时间缩短40%,不增加穿孔风险(2025 RCT)
热凝技术
单极软凝止血钳(MHFSC):工作电压低(50W),穿透深度可控,溃疡出血止血率优于传统热凝(96% vs 84%)
射频止血:新型双极射频探头(如GelPoint)治疗胃窦血管扩张症有效率达90%
局部止血剂
Hemospray(纳米止血粉):物理吸附形成屏障,适用于大面积渗血
组织粘合剂(如氰基丙烯酸酯):胃底静脉曲张闭塞率>90%
5.2 特殊内镜技术
胶囊内镜
适用于OGIB(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敏感度达89%
气囊辅助小肠镜(DBE)
兼具诊断和治疗功能,OGIB检出率75%
经内镜皮圈套扎(EBL)
创新应用于非静脉曲张出血(如十二指肠动脉破裂),止血率97.8%
表3:内镜止血技术比较(2025年Meta分析)
技术类别 | 代表技术 | 适用病变 | 即刻止血率 | 再出血率 | 穿孔风险 |
---|---|---|---|---|---|
机械止血 | OTSC夹 | 动脉喷射出血、大溃疡 | 98% | 8% | <1%<> |
和谐夹 | 点状出血、小血管 | 96% | 10% | <1%<> | |
热凝止血 | MHFSC | 溃疡基底渗血 | 95% | 12% | 1.5% |
APC | 血管发育异常、GAVE | 90% | 18% | 0.8% | |
注射治疗 | 肾上腺素+硬化剂 | 静脉曲张、溃疡 | 88% | 20% | 1.2% |
局部止血剂 | Hemospray | 弥漫性渗血 | 85% | 25% | 0% |
组织胶 | 胃底静脉曲张 | 95% | 15% | 异位栓塞风险 |
5.3 介入与外科治疗
内镜治疗失败或无法耐受者需多学科协作:
介入放射学
动脉栓塞:NVUGIB成功率>80%,VUGIB则需联合TIPS
TIPS(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静脉曲张出血止血率达95%,但肝性脑病风险增加30%
外科手术
溃疡出血:胃大部切除术(Billroth I/II式)
静脉曲张出血:食管横断吻合术(改良Sugiura术)
6. 特殊人群管理
抗凝药物相关出血
直接口服抗凝药(DOACs):
逆转剂:Idarucizumab(达比加群)、Andexanet alfa(Xa抑制剂)
内镜时机:最后一次给药>48小时或药物浓度
<30ng>抗血小板药物:
阿司匹林单药:出血控制后24-72小时恢复用药(心血管获益>再出血风险)
双联抗血小板(DAPT):心梗支架术后患者需个体化评估,尽量保留阿司匹林
肝硬化门脉高压出血
预防性抗生素:头孢曲松(降低感染和再出血)
TIPS早期应用指征(Baveno VII标准):
Child-Pugh B级伴活动性出血
Child-Pugh C级(
<14分)<>肝性脑病预防:乳果糖+利福昔明序贯治疗
老年与衰弱患者
再出血风险:较年轻患者高2.3倍(与NSAIDs使用率高、血管脆性增加相关)
输血阈值调整:Hb
<8g>PPI长期安全性:低镁血症风险需监测(尤其联合利尿剂使用者)
7. 预后与随访
急性消化道出血的预后受多重因素影响:
再出血预测因子
内镜特征:Forrest Ia/Ib级再出血率55%,IIa级43%
实验室指标:72小时内Hb下降>3g/dL,BUN持续升高
长期管理
溃疡出血:根除H.pylori(降低再出血率75%)、PPI维持8周
静脉曲张出血: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NSBB)+EVL二级预防
随访策略
高危患者
2周内胃肠专科随访
OGIB患者
3-6个月重复胶囊内镜
2025年新发布的FMEA模式研究表明,基于失效分析的多学科协作(急诊科-消化科-介入科)可将再出血发现时间缩短至2.1±0.7小时(对照组5.4±1.2小时),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3.92% vs 18.00%)
8. 未来方向与总结
急性消化道出血的管理正向精准化、微创化和多学科整合方向发展:
人工智能辅助决策
深度学习模型预测再出血风险(2024年GIB-AI模型灵敏度达92%)
新型止血材料
自膨胀水凝胶(如GelTear)、仿生粘附贴片(Gecko-inspired)进入II期临床
急诊内镜快速通道
"一站式"复合手术室(内镜+介入)救治成功率提升25%
总结与临床启示
贯彻"降阶梯思维",基于GBS/AIMS65评分实施分层救治
高危患者优先24小时内内镜干预(静脉曲张出血12小时内)
限制性复苏策略(Hb目标7-8g/dL),避免过度输血
创新内镜技术(如OTSC、MHFSC)显著提升止血效率
多学科协作(FMEA模式)优化流程,缩短救治时间
对于急诊科医师,掌握风险分层、早期复苏和内镜时机选择三大核心环节,构建标准化多学科协作路径,是改善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预后的关键。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和新型止血材料的整合应用,消化道出血救治将步入更精准高效的新阶段。
标签: 急性消化道出血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