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SFTS)诊疗要点与用药规范
急诊科医师临床实践指南(2025年7月更新)
疾病概述与背景
病原体: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病毒)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也可通过血液/分泌物接触或气溶胶传播(罕见但存在院内感染案例)
高危人群:丘陵/山区户外工作者(4–10月高发)
临床特征
常见症状
急性发热(>38℃)
乏力、肌痛
淋巴结肿大
重症表现
血小板/白细胞进行性下降(PLT
<30×10⁹>消化道出血
多器官衰竭(病死率10%–30%)
诊断要点(急诊科初筛)
1. 流行病学史
蜱虫叮咬或疫区活动史(近2周内)
2.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PLT、WBC进行性↓
最低点:PLT在病程9–19天,WBC在7–10天
肝肾功能
ALT/AST↑、LDH↑、CREA↑
病原学
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NGS/PCR)
抗体检测
3. 影像学
CT可见肺部片絮影、淋巴结肿大
治疗方案与用药规范
抗病毒治疗
尚无特异性抗病毒药物,以下方案基于临床实践
利巴韦林(病毒唑)
剂量
0.5g/次,每日2次(成人,50kg体重按标准剂量)
配制
生理盐水250ml稀释(避免葡萄糖溶液,防止效价下降)
输注
静脉滴注≥1小时,避免快速输注导致溶血
注意:疗效存争议,早期使用(病程<5天)可能改善预后<>
法匹拉韦(Favipiravir)
剂量
首剂1600mg,维持量600mg/次,每日2次(日本研究推荐,国内超说明书使用)
配制
生理盐水100ml稀释
输注
微泵维持,首剂输注速度40ml/h(30分钟),维持量20ml/h(2小时输完)
选择依据:法匹拉韦在重症患者中效果优于利巴韦林(降低病毒载量更快)
免疫调节治疗
糖皮质激素
适用于重症(高热不退、PLT<50×10⁹>
甲泼尼龙
80mg/日,生理盐水100ml稀释,静脉滴注30分钟
减量原则
症状缓解后每3天减半(如80mg→40mg→20mg)
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
剂量
0.4g/kg/日(50kg体重用20g/日),连用3–5天
配制
5%葡萄糖溶液200ml稀释(避免生理盐水致沉淀)
输注
初始速度10ml/h,耐受后增至20–30ml/h(全程≥4小时)
对症支持治疗
并发症 | 用药方案 |
---|---|
血小板减少 | PLT<20×10⁹> |
DIC/凝血障碍 | 凝血酶原复合物(PCC)20–30IU/kg(50kg用1000–1500IU),生理盐水100ml稀释,微泵50ml/h输注 |
肝损伤 | 还原型谷胱甘肽1.8g/日,生理盐水100ml稀释,静脉滴注(≥30分钟) |
液体管理 | 维持血容量,但限制晶体液(防肺水肿),首选平衡盐溶液(如乳酸林格液) |
急诊科防护与重症预警
防护升级
接触患者血液/分泌物时,佩戴护目镜+N95口罩+隔离衣(气溶胶传播案例报道)
重症预警指标(需ICU介入)
PLT
<30×10⁹>持续高热>72小时
肌酐>200μmol/L或LDH>1000U/L
特殊情况处理
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HLH)
大剂量激素(甲泼尼龙500mg/日×3天)联合IVIG(10g/日)冲击
重叠感染(如EB病毒)
加用更昔洛韦(5mg/kg q12h)或调整为广谱抗病毒方案
预防与随访
暴露后预防
蜱虫叮咬后口服多西环素100mg Bid×7天(预防立克次体共感染)
出院标准
体温正常>3天,PLT>80×10⁹/L,器官功能稳定
随访
出院后每周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4周
急诊用药速查表(50kg成人)
药物 | 剂量与用法 | 配制 | 输注要求 |
---|---|---|---|
利巴韦林 | 0.5g IV Bid | 生理盐水250ml | ≥1小时滴完 |
法匹拉韦 | 首剂1600mg,维持600mg IV Bid | 生理盐水100ml | 首剂40ml/h×0.5h;维持20ml/h×2h |
甲泼尼龙 | 80mg IV Qd | 生理盐水100ml | 30分钟滴完 |
IVIG | 20g IV Qd | 5%葡萄糖200ml | 起始10ml/h,渐增至30ml/h |
凝血酶原复合物 | 1000–1500IU IV | 生理盐水100ml | 微泵50ml/h |
注:以上方案基于最新临床实践,但需结合患者肝肾功能调整;法匹拉韦国内尚未获批SFTS适应证,需知情同意后使用。
急诊关键行动点
接诊疑似病例时应立即隔离患者、完善病原学检测
首次抢救时即启动抗病毒+免疫调节联合治疗(无需等待核酸结果)
重症患者建议24小时内转入ICU,警惕脓毒症及多器官衰竭
标签: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