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海无涯

脂膜炎诊疗指南与病例分析

admin 16 0

脂膜炎诊疗指南与病例分析

脂膜炎诊疗指南与病例分析

结合2025年最新指南与临床实践的急诊科实用手册

病因与发病机制

免疫异常

  •                                自身免疫反应:T细胞介导的脂肪细胞损伤(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继发)

  •                                细胞因子风暴:IL-6、TNF-α过度释放,激活中性粒细胞浸润脂肪小叶

感染因素

  •                                细菌(结核分枝杆菌、链球菌)

  •                                病毒(HBV、HCV)、真菌诱发免疫交叉反应

物理与代谢因素

  •                                寒冷、创伤、手术史(如腹部术后肠系膜脂膜炎)

  •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导致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脂肪组织坏死

继发性疾病

  •                                淋巴瘤(T细胞型)

  •                                胰腺疾病(胰腺炎释放脂肪酶致脂肪坏死)

临床表现

皮肤表现

  • 1

    皮下结节/斑块

    直径1–10 cm,红色至紫红色,压痛明显;好发于下肢(>70%)、臀部、腹部

  • 2

    溃疡与萎缩

    结节破溃后形成难愈性溃疡,愈合遗留凹陷性瘢痕或色素沉着

全身症状

  • 1

    发热

    38–39℃

  • 2

    乏力、关节痛

    膝、踝关节对称性肿痛

内脏受累

肠系膜型

  •                                    腹痛(70%)

  •                                    腹泻(25%)

  •                                    腹部包块(52.2%)

  •                                    肝损害(肝酶升高)

  •                                    肺结节

  •                                    肠穿孔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依据2024年EULAR/ACR脂膜炎分类标准)

必备条件

  •                                    皮下结节

  •                                    组织病理证实(小叶/间隔性脂膜炎)

支持条件

  • 1

    实验室检查

    ESR/CRP升高、补体降低、自身抗体(ANA/抗dsDNA)阳性

  • 2

    影像学检查

    超声/MRI显示"脂肪晕征";CT见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伴"假包膜征"

金标准

深部组织活检(需包含脂肪小叶及间隔)

鉴别诊断

疾病关键鉴别点
结节性红斑仅间隔性脂膜炎,无溃疡/内脏受累
硬红斑结核感染背景,PPD阳性,好发于小腿屈侧
结节性多动脉炎中动脉纤维素样坏死,ANCA阳性
胰腺性脂膜炎伴胰腺酶升高,关节液无菌性炎症

治疗指南

基于2025年《中国Castleman病及脂膜炎管理共识》

核心原则

一线治疗

治疗原发病(感染/肿瘤/自身免疫病)

药物方案

药物用法与剂量适用场景
糖皮质激素泼尼松1 mg/kg/d口服,4周后渐减量急性期伴全身症状
羟氯喹200 mg bid,疗程≥6个月轻度皮肤型
沙利度胺100 mg qn,维持量50 mg qn复发难治性
免疫抑制剂甲氨蝶呤10–15 mg/周,或环磷酰胺0.5 g/m²每月内脏受累/激素抵抗

生物制剂

IL-6抑制剂(托珠单抗8 mg/kg/月)用于重症或淋巴瘤相关型

特别提示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者需终身替代治疗(60 mg/kg/周静脉输注)

典型病例分析(肠系膜脂膜炎)

病历号

20250705-EM-003

性别/年龄

男,58岁

主诉

反复右下腹痛3个月,加重伴发热1周

现病史

1

3个月前

无诱因右下腹隐痛,进食后加重,无腹泻/呕吐

2

1个月前

触及右下腹拳头大小包块,质硬、固定、轻压痛

3

1周前

疼痛加剧(VAS 7/10),发热(Tmax 39.1℃),体重下降5 kg

既往史

  • 高血压10年(氨氯地平5 mg qd控制佳)

  • 阑尾切除术后15年

  • 吸烟史30年(20支/日)

查体

生命体征

  • T 38.7℃

  • HR 102 bpm

  • BP 138/86 mmHg

腹部

  • 右下腹肌卫,深压痛(+)

  • 可及6×8 cm质硬包块,边界不清

皮肤

  • 右大腿内侧2枚紫红色皮下结节(直径2 cm),压痛(+)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 WBC 14.2×10⁹/L↑,ESR 68 mm/h↑,CRP 42 mg/L↑

  • ANA 1:80(弱阳性),抗dsDNA(-)

  • 血清脂肪酶/淀粉酶正常

影像学

腹部CT:回盲部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40至-60 HU),包绕肠系膜血管("脂肪环征"),包块无强化

病理活检(皮下结节)

脂肪小叶内中性粒细胞浸润,局灶性坏死,无恶性细胞

诊断

  • 肠系膜脂膜炎(继发于腹部手术后)

  • 皮肤小叶性脂膜炎

治疗经过

初始治疗(急诊科)

  • 甲泼尼龙40 mg iv qd ×3天(退热+腹痛VAS降至3/10)

  • 抗感染:头孢曲松2 g iv qd(覆盖可能隐匿感染)

转入病房后方案

  • 泼尼松50 mg qd口服(第4天起),每周减5 mg

  • 羟氯喹200 mg bid(预防皮肤病变进展)

  • 疼痛控制:塞来昔布200 mg bid

随访

  • 2周后包块缩小至3×4 cm,CRP降至8 mg/L

  • 激素减量至20 mg qd维持,计划总疗程6个月

经验总结与急诊要点

快速识别高危特征

  • 腹痛+发热+腹部包块三联征需警惕肠系膜脂膜炎

  • 皮肤结节活检(≥2处)可避免漏诊内脏型

急诊用药注意

  • 激素冲击前需排除感染/胰腺炎(查脂肪酶、血培养)

  • 疑似结核时暂缓免疫抑制剂(先完善T-SPOT/PPD)

长期管理

  • 每3月复查腹部CT评估肠系膜病变

  • 羟氯喹需监测视网膜毒性(基线+每6月眼底检查)

最新循证

2025年《NEJM》研究提示IL-1β抑制剂(卡那单抗)对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相关脂膜炎有效率>70%,但急诊暂不作为一线



标签: 脂膜炎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