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射病系统诊疗指南与病例分析
基于《热射病急诊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1版)》、Mayo Clinic诊疗建议及2025年新近研究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分析
环境因素
高温(>35℃)、高湿(湿度>60%)、无风环境,阻碍汗液蒸发
个体因素
高强度运动或劳动(劳力型热射病/EHS)
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肥胖、衰老、基础疾病(心衰、甲亢等)
药物影响(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抗胆碱能药)
发病机制
体温调节失衡
产热>散热,核心体温>40℃,下丘脑功能受损
双通道机制
直接热损伤:高温致细胞膜流动性改变、蛋白质变性(如酶失活)
炎症级联反应:热应激释放IL-1、TNF-α等炎性因子,引发SIRS及多器官衰竭
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核心症状(三联征)
核心温度≥40℃
以直肠温度为金标准
中枢神经功能障碍
谵妄、抽搐、昏迷(发生率达100%)
多器官损伤(≥2个系统)
凝血功能:DIC(血小板<100×10⁹/L,PT延长)
横纹肌溶解:CK>1000 U/L,肌红蛋白尿
肝肾功能:ALT/AST>200 U/L,Cr>177 μmol/L
分型特点对比
类型 | 经典型(CHS) | 劳力型(EHS) |
---|---|---|
人群 | 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 | 青壮年(军人、运动员、工人) |
发病 | 隐匿(数小时至数天) | 急骤(数十分钟) |
典型表现 | 皮肤干热、少汗 | 大汗、肌肉抽搐 |
诊疗指南(基于"黄金半小时"原则)
现场急救(六步法)
脱离热环境
转移至阴凉通风处
快速测温
直肠温度优先(腋温+0.8~1.0℃校正)
积极降温(核心)
冷水浸泡法:0~4℃冰水浴,降温速率0.08~0.1℃/min
蒸发降温:冷水喷洒+风扇对流(无条件时首选)
冰袋放置:颈、腋窝、腹股沟(避免直接接触皮肤)
液体复苏
首选林格液或0.9%NS,首小时30 mL/kg(例:70kg患者≈2100mL)
目标尿量>100~200 mL/h
控制抽搐
地西泮10 mg IV,无效加苯巴比妥(5~8 mg/kg IM)
转运原则
"先降温后转运",途中持续降温
院内治疗("十早一禁"原则)
早降温
体温>38.5℃时启动持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
早血液净化
CRRT清除炎性因子、纠正内环境(血流速200~250 mL/min)
早抗凝
低分子肝素(如依诺肝素40 mg SC qd)防治DIC
早抗炎
乌司他丁60万U IV q8h(抑制炎症反应)
早抗炎
地塞米松10~20 mg IV(减轻肺损伤)
禁用手术
凝血功能未纠正前禁止侵入性操作
鉴别诊断
疾病 | 关键鉴别点 |
---|---|
脑膜炎/脑炎 | 脑膜刺激征(+)、CSF白细胞升高,无高温暴露史 |
脓毒症 | 感染灶、降钙素原(PCT)>2 ng/mL,血培养(+) |
恶性综合征 | 抗精神病药史、肌强直、CK显著升高(>10,000 U/L) |
甲亢危象 | 甲状腺肿大、TSH↓、FT3/FT4↑,无多器官衰竭早期表现 |
典型病例分析:劳力型热射病合并多器官衰竭
病例资料
基本信息
男性,28岁,建筑工人,高温日露天作业4小时后晕倒
既往史
体健,否认慢性病,近期服用藿香正气水(含乙醇)
主诉
突发意识不清1小时(工友代诉)
现病史
作业期间诉头晕、乏力,未饮水;晕倒前体温未测,皮肤潮红、大汗
现场予冷水喷洒后送医,途中抽搐2次
入院查体
T 41.2℃(肛温),P 140次/分,R 32次/分,BP 85/50 mmHg
昏迷(GCS 5分),双瞳孔等大(直径4mm),肌张力增高
皮肤散在瘀斑,尿呈酱油色
辅助检查
血常规:WBC 18×10⁹/L,PLT 52×10⁹/L
生化:CK 12,500 U/L,ALT 480 U/L,Cr 210 μmol/L,K⁺ 6.0 mmol/L
凝血:PT 22s,APTT 68s,D-二聚体>20 μg/mL
血气:pH 7.18,Lac 5.8 mmol/L,BE -10.2
诊治经过
急诊抢救(0~30分钟)
冰水浴(2℃)持续浸泡15分钟,T降至39.5℃
开通双静脉通路:林格液1000 mL + NS 500 mL(30分钟内输完)
地西泮10 mg IV控制抽搐
ICU治疗(24小时)
CRRT:4小时连续模式,血流速200 mL/min,置换液温度35℃
抗凝:依诺肝素40 mg SC qd
抗炎:乌司他丁60万U IV q8h + 地塞米松10 mg IV q12h
保护脏器:乙酰半胱氨酸8 g IV(抗氧化)
转归
6小时:T 37.8℃,意识转清(GCS 15分),尿量>100 mL/h
24小时:CK降至3,000 U/L,PT 14s
72小时转普通病房,7天出院,遗留轻度短期记忆障碍
经验总结(复盘关键点)
降温时效性
冷水浸泡使降温速率达0.09℃/min(高于蒸发法0.04℃/min),显著降低病死率
液体管理误区
早期避免使用5%GS(加重脑水肿),乳酸林格液优于NS(减少高氯酸中毒)
CRRT时机
合并高钾、酸中毒、CK>10,000 U/L时应立即启动
凝血监测
每4小时监测PT/APTT,DIC纠正前避免中心静脉置管
最新进展与实践建议
体温目标管理
院内降温后维持35~36℃(24~48小时),可减轻神经损伤
药物新证据
雷帕霉素(抑制mTOR通路)在动物模型中减少脑细胞凋亡,临床研究进行中
体系建设
推行"热射病救治单元"(院前快速降温设备+院内MDT团队)降低死亡率
资料来源:《热射病急诊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1)》、Mayo Clinic诊疗指南(2022)、《中华护理杂志》体温管理方案(2025)
标签: 热射病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