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鹅膏属毒蘑菇识别与临床处理指南
基于2021版《中国急性毒蘑菇中毒诊疗指南》及急诊科临床实践经验
紧急警示
图中蘑菇100%属于致命鹅膏属(Amanita),是全球范围内最致命的毒蘑菇之一。误食后可导致致命性肝功能衰竭,未及时治疗死亡率超过70%。
形态学鉴定
核心特征
菌托(Volva):所有蘑菇基部均有明显的白色杯状/囊状菌托,是鹅膏属的标志性特征
菌盖与菌柄:菌盖白色、光滑、半球形/平展;菌柄白色、直立、光滑,上部有薄而清晰的菌环
菌褶:离生(不贴附菌柄)、白色
具体种类
高度疑似:
白毒鹅膏(Amanita verna)或毒鹅膏(Amanita virosa)
共同特征:
全白色(菌盖、菌柄、菌褶均白),菌托明显(杯状),菌环薄(膜质,易脱落),菌盖直径2-8cm
差异:
白毒鹅膏的菌盖更接近半球形,毒鹅膏的菌盖更扁平
毒性评估
α-鹅膏毒素(α-Amanitin)
毒性机制
不可逆抑制肝细胞RNA聚合酶Ⅱ,阻断蛋白质合成
导致肝细胞急性坏死(肝小叶中央区最严重)
损害肾小管上皮细胞(导致急性肾衰竭)
致死剂量
仅50-100g鲜菇(约1-2朵)即可导致成人死亡
α-鹅膏毒素的致死剂量仅为0.1mg/kg体重,相当于"一粒芝麻重量的1/100"
临床病程(经典"三阶段")
潜伏期(6-24小时)
毒素吸收缓慢,患者无明显症状(易被忽视)
胃肠炎期(1-2天)
突然出现剧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呈"米泔水"样便),伴脱水、电解质紊乱
假愈期(1-3天)
胃肠炎症状缓解,患者看似"好转",但肝功能指标(ALT、AST、胆红素)已开始升高(毒素已进入肝细胞破坏阶段)
内脏损害期(2-7天)
假愈期后,肝功能衰竭急剧进展(黄疸、凝血功能障碍(INR>1.5)、肝性脑病),严重者合并急性肾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MOF)
急诊科临床处理要点
核心原则
α-鹅膏毒素中毒无特效解毒药,治疗核心是早期清除毒素+保护肝细胞+肝移植(终末期)
清除毒素(黄金6小时内)
洗胃: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直到洗出液清澈)
活性炭吸附:1-2g/kg活性炭混悬液口服(或鼻饲),每4-6小时重复1次
导泻:20%甘露醇(100-200ml)或50%硫酸镁(50-100ml)口服
保肝与支持治疗
水飞蓟素(Silymarin):200-400mg/次,每日3次
N-乙酰半胱氨酸(NAC):150mg/kg静脉滴注(负荷量),随后50mg/kg维持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快速输注生理盐水+氯化钾(维持血钾>3.5mmol/L)
肝移植(终末期挽救生命)
指征:
肝性脑病Ⅲ级以上
INR>3.0
血清胆红素>342μmol/L
急性肾衰竭(肌酐>200μmol/L)
时机:
最佳时机为假愈期末至内脏损害期初(此时肝细胞尚未完全坏死,肝移植成功率较高)
急诊科警示:必须立即采取的行动
留观与监测:无论患者是否出现症状(因潜伏期长),需监测肝功能(ALT、AST、胆红素、INR)及肾功能(肌酐、尿素氮)至少24小时
早期干预:若患者在6小时内误食,立即洗胃+活性炭+导泻(这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告知风险:向患者及家属强调"假愈期"的危险性(避免患者因"症状缓解"自行离院),并联系肝移植中心(做好应急预案)
标本送检:采集剩余蘑菇样本(或呕吐物)送实验室,通过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检测α-鹅膏毒素(明确诊断的金标准)
关键识别特征总结
急诊科医师需牢记:鹅膏属的"菌托+菌环+离生菌褶"是致命的信号,遇到此类蘑菇,无需等待鉴定结果,应立即采取清除毒素、保肝等措施,早期干预是降低死亡率的唯一关键。
标签: 毒蘑菇中毒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