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继发二尖瓣腱索断裂诊疗指南与病例分析
基于《急性心力衰竭中国急诊管理指南(2022)》《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等最新指南
病因机制与病理生理
病理基础
急性心肌梗死(尤其是下壁或后壁)导致乳头肌缺血坏死,腱索失去锚定支撑,二尖瓣叶失去对合能力。
血流动力学改变
收缩期左心室血液反流入左心房 → 左心房压骤升 → 肺静脉淤血 → 急性肺水肿
前向心输出量锐减 → 心源性休克(低血压、器官低灌注)
临床表现与诊断
症状
突发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粉红色泡沫痰)
胸痛、意识模糊
体征
听诊: 心尖区新出现的全收缩期杂音(前向传导至腋下),可伴S3奔马律
肺水肿征: 双肺湿啰音、氧饱和度骤降(SpO₂ < 90%)
休克征: 四肢湿冷、尿量<0.5 ml/kg/h、乳酸>2 mmol/L
诊断标准
必备条件
心电图: ST段抬高(下壁导联II、III、aVF提示右冠病变)
超声心动图(金标准):
二尖瓣叶连枷样运动(腱索断裂的直接征象)
偏心性二尖瓣反流束(指向非病变侧心房壁)
左心房压升高(E/e'>15)、肺高压
支持条件
血浆标志物: BNP/NT-proBNP显著升高(>500 pg/ml)
冠脉造影: 明确梗死相关动脉(多为右冠或回旋支)
治疗方案
治疗目标: 稳定血流动力学 → 紧急手术干预
呼吸支持
无创通气(CPAP/BiPAP): 用于SpO₂<90%或呼吸窘迫(A级推荐)
顽固性低氧血症: 立即气管插管
循环支持
IABP(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适应证: 心源性休克(收缩压<90 mmHg)或肺水肿(Ⅰ类推荐)
作用: 提升冠脉灌注+降低后负荷(减少反流量)
血管活性药物(滴定式给药):
多巴胺: 5–20 μg/kg/min(维持血压>90 mmHg)
去甲肾上腺素: 0.1–0.5 μg/kg/min(用于多巴胺无效的顽固性休克)
米力农: 0.25–0.75 μg/kg/min(合并右心衰竭时优选)
减轻肺淤血
呋塞米: 20–40 mg IV(首剂),后续根据尿量调整(每日≤200 mg)
硝酸甘油: 10–20 μg/min起始,收缩压>110 mmHg时使用
病因治疗
急诊血运重建
直接PCI(梗死相关动脉开通)应在休克稳定后24小时内完成(Ⅰ类)
外科手术(根本措施)
指征: 腱索断裂伴心源性休克(Ⅰ类)
术式: 二尖瓣置换术(机械瓣) + 冠脉搭桥(CABG)同期进行
时机: IABP支持下48小时内手术(死亡率可从80%降至20%)
鉴别诊断
疾病 | 关键鉴别点 |
---|---|
室间隔穿孔 | 胸骨左缘粗糙收缩期杂音 + 超声示左向右分流 |
急性主动脉瓣反流 | 舒张期叹气样杂音 + 脉压差增大 |
大面积肺栓塞 | D-二聚体↑ + CT肺动脉充盈缺损 |
非心源性肺水肿 | 无心脏杂音 + 白蛋白<30 g/L(低蛋白血症) |
危重抢救成功病例分析
患者信息
男性,68岁,因"持续性胸痛4小时,突发呼吸困难1小时"入院。
既往史与主诉
既往: 高血压10年(未规律服药),糖尿病5年(二甲双胍0.5g bid),吸烟史40年
主诉: 胸骨后压榨性疼痛(NRS 8分),放射至后背,伴大汗、濒死感;1小时内出现端坐呼吸、粉红色泡沫痰
现病史与查体
生命体征: BP 78/50 mmHg,HR 128 bpm,RR 35次/分,SpO₂ 82%(未吸氧)
心肺查体:
心尖区4/6级全收缩期杂音,向腋下传导,P₂亢进
双肺满布湿啰音及哮鸣音,颈静脉怒张,肝颈征(+)
实验室检查
心肌酶: cTnT 8.5 ng/ml(↑20倍),CK-MB 210 U/L
BNP: 1,850 pg/ml
动脉血气: pH 7.28,PaO₂ 52 mmHg,Lac 4.1 mmol/L
ECG
窦速,II、III、aVF导联ST段抬高0.3 mV(右冠闭塞征象)
超声心动图
后内乳头肌断裂,二尖瓣后叶连枷样运动,重度偏心性反流(反流面积8 cm²)
LVEF 35%,左房压显著升高(E/e'=18)
冠脉造影
右冠近端100%闭塞,前降支狭窄80%
诊治经过
急诊科抢救(0–2小时)
呼吸支持: 立即气管插管+机械通气(PEEP 10 cmH₂O),FiO₂ 100% → SpO₂升至95%
循环支持:
IABP置入(反搏比1:1),收缩压升至92 mmHg
多巴胺 10 μg/kg/min + 去甲肾上腺素 0.3 μg/kg/min维持灌注
减轻肺水肿:
呋塞米 40 mg IV → 1小时尿量300 ml
硝酸甘油 10 μg/min(收缩压>90 mmHg后启用)
ICU过渡(2–24小时)
多学科会诊: 心外+心内+ICU共同决策
术前优化:
调整血管活性药: 逐步减停多巴胺,米力农 0.5 μg/kg/min改善心功能
容量管理: 累计负平衡1,500 ml(中心静脉压由18降至10 mmHg)
外科手术(24小时内)
术式: 急诊二尖瓣置换(机械瓣) + CABG(右冠+前降支搭桥)
术中关键:
瓣环加固(心内膜垫片防撕裂),保留部分瓣下结构
IABP维持至术后48小时
术后恢复
第3天拔除气管插管,第7天转普通病房
出院时LVEF恢复至45%,BNP降至350 pg/ml
成功关键
IABP早期应用: 为手术创造机会(避免循环崩溃)
多学科协作: 心内(PCI备用)+心外(即刻手术)无缝衔接
剂量精准调整:
去甲肾上腺素避免>0.5 μg/kg/min(防肠系膜缺血)
米力农用于低EF者(EF<40%时优选)
教训与改进
误诊风险: 初期误判为单纯心梗合并肺水肿,未及时听诊杂音(延误1小时)
手术时机: 2024指南强调"24小时内手术"(旧指南为48小时)
本病例符合最新指南核心策略: 稳定-手术-血运重建三位一体,IABP与外科干预是生存率提升的关键。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