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脑梗死诊疗规范与急诊要点
综合中国最新脑血管病防治规范(2025年更新)及国际前沿研究
发病机制
血栓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沉积→原位血栓形成
栓塞
心源性(房颤、瓣膜病)或动脉-动脉栓塞→栓子阻塞远端脑血管
血流动力学障碍
低灌注(如严重脱水、心衰)导致分水岭区梗死
临床表现:FAST/BE-FAST原则
症状 | 对应梗死区域 |
---|---|
面瘫(Face) | 皮质脑干束(额叶) |
肢体无力(Arm) | 运动皮层/内囊 |
言语障碍(Speech) | 优势半球Broca/Wernicke区 |
平衡障碍(Balance) | 小脑/脑干 |
视力缺损(Eyes) | 枕叶/视辐射 |
急诊警示
突发意识障碍+瞳孔不等大→警惕脑疝形成(需紧急降颅压)
分阶段治疗要点与用药方案
超早期治疗(发病≤4.5小时)
核心目标:血管再通
静脉溶栓(标准方案)
阿替普酶(rt-PA)
• 剂量:0.9 mg/kg(最大90 mg)
• 用法:首剂10%(以50 kg为例:4.5 mg)1分钟内静脉推注,剩余90%(40.5 mg)微泵60分钟持续输注
• 溶媒:必须用生理盐水配制(禁用葡萄糖)
• 输注速度:维持40.5 ml/h(按1 mg/ml浓度计算)
新型溶栓方案
TNK-tPA(第三代溶栓剂)
• 剂量:0.25 mg/kg(单次静脉推注,无需泵维持)
• 优势:操作简捷,出血风险更低(证据级别:Ⅱa)
溶栓后抗血小板强化(2025 ASSET-IT研究突破)
替罗非班(GPⅡb/Ⅲa拮抗剂)
• 适用人群:溶栓后血管未完全再通且不符合取栓指征者
• 负荷量:0.4 μg/kg/min × 30 min(50 kg:20 μg/min)
• 维持量:0.1 μg/kg/min × 24 h(50 kg:5 μg/min)
• 溶媒:生理盐水,微泵持续输注
急性期治疗(发病4.5~24小时)
核心目标:阻止梗死进展
抗血小板聚集
药物 | 用法 | 注意事项 |
---|---|---|
阿司匹林 | 首剂300 mg嚼服→维持100 mg/d | 溶栓后24小时启用 |
氯吡格雷 | 首剂300 mg口服→维持75 mg/d | 非心源性卒中优选 |
神经保护与抗炎
依达拉奉
30 mg + 生理盐水100 ml,静滴bid(输注时间>30分钟)
胞磷胆碱
1.0 g + 5%葡萄糖250 ml,静滴qd
降纤治疗(纤维蛋白原>4 g/L时)
巴曲酶
首剂10 BU + 生理盐水250 ml静滴→隔日5 BU,总剂量≤20 BU
并发症防治
脑水肿/颅高压(发病24~72小时达峰)
• 20%甘露醇:125 ml快速静滴(15分钟内),q6~8h(监测肾功能)
• 开颅减压术:NIHSS>20分且中线移位≥5 mm者
出血转化
• 停用抗栓药物
• 静脉输注冷沉淀+维生素K₁拮抗
恢复期治疗(发病>24小时)
二级预防用药
• 他汀类:阿托伐他汀40~80 mg/d(目标LDL-C<1.8 mmol="">
• 降压药:CCB/ARB类(目标血压<130>
康复治疗
• 黄金时间窗:发病后24~48小时启动床旁康复(关节被动活动、坐位训练)
急诊用药关键参数速查表(50 kg患者)
药物 | 剂量 | 溶媒与体积 | 输注方式 | 输注速度 |
---|---|---|---|---|
阿替普酶 | 45 mg | NS 45 ml | 首剂4.5 ml推注 剩余40.5 ml微泵 | - 40.5 ml/h |
替罗非班 | 负荷量20 μg/min 维持量5 μg/min | NS 50 ml NS 50 ml | 微泵维持 微泵维持 | 6 ml/h* 1.5 ml/h* |
依达拉奉 | 30 mg | NS 100 ml | 静滴>30分钟 | 200 ml/h |
更新要点(2025年)
溶栓后抗血小板前移:ASSET-IT研究证实替罗非班早期联用显著改善预后(Ⅱa类证据)
TNK-tPA应用扩大:简化流程,院前溶栓可行性提升
血压管理更严格:急性期允许性高血压范围缩小(<180>
急诊医师行动准则
务必把握"Time is Brain"原则:到院至溶栓(DNT)≤60分钟,绿色通道需优先完成头颅CT、血常规、凝血功能(20分钟内出结果)
标签: 脑梗死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