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衰竭系统解析与临床实践指南
基于《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5版)》及《热射病急诊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1版)》等最新中外指南
热衰竭的系统解析
病因机制
核心病因
高温高湿环境下体液大量丢失(出汗>1 L/h),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
电解质失衡(低钠、低钾为主),与过量饮水未补盐或仅补充低渗液体相关
病理生理
循环障碍:血流再分布至皮肤散热,内脏灌注减少→心输出量下降→低血压
炎症激活:热应激诱发轻度全身炎症反应,但程度轻于热射病
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
乏力、头晕、恶心呕吐、头痛、大汗淋漓
体位性低血压(站立时晕厥)、心动过速(心率>100次/分)
体征特点
核心体温 38~40℃(直肠温度为准)
皮肤湿冷苍白(区别于热射病的"干热皮肤")
无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意识清醒,无抽搐/昏迷)
诊断标准(2025中国指南)
需满足以下全部条件:
高温暴露或高强度运动史
核心体温 ≤40℃
存在≥2项症状:头晕、恶心、呕吐、乏力、心动过速、低血压
无意识障碍或器官功能衰竭(如肝肾功能异常、凝血障碍)
治疗方案
目标:30分钟内纠正低血容量和电解质紊乱
现场急救
快速降温:冷水喷洒+风扇对流(蒸发降温),目标体温<38℃
口服补液: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钠40~80 mmol/L)500~1000 mL/h
体位管理:平卧抬高下肢,避免猝倒
出院标准
生命体征稳定>2小时
电解质正常
可自主饮水
院内治疗
干预措施 | 具体方案 |
---|---|
静脉补液 | 生理盐水1000 mL/h(首小时),目标尿量>30 mL/h |
电解质纠正 | 血钠<130 mmol/L:3%高渗盐水100 mL静脉滴注;血钾<3.0 mmol/L:静脉补钾10~20 mmol/h |
对症药物 | 呕吐:昂丹司琼8 mg IV;肌痉挛:10%葡萄糖酸钙10 mL IV |
监测指标 | 每30分钟监测直肠温度、电解质、尿量 |
鉴别诊断
疾病 | 关键鉴别点 |
---|---|
热射病 | 核心体温>40℃ + 意识障碍(昏迷/谵妄) + 多器官衰竭 |
低血糖 | 血糖<3.9 mmol/L,补糖后症状迅速缓解 |
脑膜炎 | 颈强直、布氏征阳性,脑脊液异常 |
恶性综合征 | 抗精神病药服用史,肌强直+肌酸激酶显著升高 |
典型病例分析
病例资料
既往史
32岁男性,建筑工人,高血压服药(氨氯地平5 mg/d),无热适应训练史。
主诉
高温作业3小时后头晕、呕吐、乏力1小时。
现病史
环境暴露:当日气温38℃、湿度70%,未充分饮水,仅饮用矿泉水约1L
症状进展:
作业2小时出现小腿痉挛,休息后缓解
作业3小时突发头晕、喷射性呕吐3次,伴全身乏力,无法站立
到院时体征
血压 88/50 mmHg,心率 118次/分,直肠温度 39.2℃
神志清,皮肤湿冷,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血钠 128 mmol/L,血钾 3.1 mmol/L,肌酸激酶(CK) 320 U/L(轻度升高)
治疗流程
到院时直肠温度39.2℃
立即冷水喷洒+风扇降温
开通双静脉通路
生理盐水1000 mL快速输注 + 昂丹司琼8 mg IV
电解质补充
3%高渗盐水100 mL + 10% KCl 10mL加入500mL生理盐水静滴
初步稳定
体温降至37.8℃,血压升至102/68 mmHg,尿量50 mL
症状缓解
血钠升至135 mmol/L,症状完全缓解
出院医嘱
休息3天,每日口服补液盐(ORS)2000 mL
复工前完成热习服训练(每日递增户外暴露时间,持续7天)
经验总结
误诊教训
早期肌痉挛被误认为单纯热痉挛,未及时终止暴露 → 强调"乏力+呕吐"是热衰竭警戒信号
用药警示
氨氯地平加重低血压 → 高温作业前需评估降压药安全性
预防关键
每小时补充含钠饮料500 mL(非纯水);采用"工作-休息比"策略(高温下每劳动25分钟休息5分钟)
重要补充说明
热衰竭与热射病的转化风险:若现场未有效降温补液,约12%热衰竭在1小时内进展为热射病
公共卫生干预:参考《热射病救治体系建设标准专家共识(2025)》,工地需配备降温单元(冷水槽、冰巾)和电解质补给站
本病例符合《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5版)》热衰竭诊断标准,治疗方案参照劳力型热射病院前处置"黄金半小时"原则,核心目标为阻断向多器官衰竭进展。
标签: 热衰竭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