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电复律适应证与能量选择对照表
基于最新AHA、ERC及ILCOR指南,整合急诊临床实践与技术进展
电复律/除颤适应证与能量选择对照表
心律失常类型 | 适应证 | 禁忌证/慎用 | 能量选择(双向波) | 同步模式 | 备注 |
---|---|---|---|---|---|
室上速 | 药物治疗无效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如低血压、心衰) | 洋地黄中毒、严重低钾血症 | 初始:50–100J 递增:100–150J | 同步 | 窄QRS波首选腺苷;宽QRS需鉴别室速 |
房颤 | 新发房颤(<48h)伴心衰>48h)但抗凝达标且症状显著 | 未抗凝的房颤(>48h)、心房血栓、甲亢未控、病窦综合征 | 初始:120–150J 递增:150–200J | 同步 | 血流动力学不稳者无需延迟;双相波较单相波成功率高20% |
房扑 | 血流动力学不稳或药物转复失败(最佳适应证) | 同房颤禁忌证 | 初始:50–100J 递增:100–150J | 同步 | 低能量(50J)成功率>90%;需排除合并房颤 |
室速(有脉) | 伴血流动力学障碍(低血压、肺水肿)或药物无效 | 尖端扭转型室速(需镁剂)、洋地黄中毒 | 初始:100J 递增:150–200J | 同步 | 多形性室速按室颤处理;单形性室速可尝试同步复律 |
室颤/无脉室速 | 立即除颤!无需等待 | 无绝对禁忌 | 初始:成人200J,儿童4J/kg 后续:≥200J(成人) | 非同步 | 双相波首次成功率更高;胸阻抗补偿技术可优化能量 |
关键临床要点解析
能量选择优化趋势
双相波优势:2025年Mindray等设备采用新一代双相波技术,通过自动阻抗补偿降低心肌损伤风险,允许更精准的能量调整(如房颤初始120J即可高效转复)。
儿童剂量:ILCOR系统评价(2025)支持儿童使用2–4J/kg,但>4J/kg未明确增加心肌损伤证据;先心病术后患儿需个体化调整。
特殊情境处理
植入器械患者
ICD/起搏器患者需避免电极片置于设备上方(距离>8cm),电击后立即检查设备功能。
更换ICD指征:一级预防后LVEF持续≤35%或曾发室颤者适用更换。
妊娠期
血流动力学不稳的快速性心律失常首选电复律(胎儿风险极低),避免腹部电流路径。
电解质紊乱
低钾/低镁血症时电复律易诱发室颤,需优先纠正至K⁺>4.0mmol/L、Mg²⁺>2.0mg/dL。
争议与进展
同步与非同步的界限
快室率房颤伴QRS增宽(>160ms)难以区分T波时,可用低能量(100J)非同步除颤。
室速频率>150次/分且血流动力学不稳时,无需执着同步模式。
皮下ICD(S-ICD)
2025年ACC指南推荐用于无起搏需求的室颤二级预防(适用性7-9分),但不适用需抗心动过速起搏的室速。
操作注意事项(急诊科视角)
同步电复律流程
镇静:首选依托咪酯(0.3mg/kg)或丙泊酚(1–2mg/kg),避免呼吸抑制。
电极位置:前后位(胸骨左缘3–4肋间+左肩胛下)较前侧位电流效率高30%,尤其适用于肥胖患者。
除颤后管理
ROSC后:无论心律是否转复,均需排查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及肺栓塞。
心肌损伤标志物:高能量电击(>200J)后肌钙蛋白可能升高,但持续升高提示原发缺血事件。
技术升级方向
远程监测
2025年新型除颤仪支持实时ECG传输至医疗中心,助力偏远地区精准决策。
AI节律分析
pediRES-Q研究(2025)提示30%"可电击心律"存在误判,未来设备将整合AI辅助诊断。
参考文献时效性说明
纳入2025年ILCOR儿童除颤剂量系统评价、ACC/AHA心脏植入设备指南及双相波技术进展,确保推荐时效性。
经典适应证参照2023–2024年共识,经临床实践验证仍适用。
急诊处理核心原则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是紧急电复律的绝对指征,切忌因评估细节延误电击("Shock First"策略)。
标签: 电复律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