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急诊内镜指征与时机的综合指南
基于最新文献(截至2025年)和临床共识的急诊科医师实用指南
急诊内镜的核心指征
上消化道出血 (UGIB)
极高危指征(需立即干预)
活动性呕血或咖啡渣样呕吐物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收缩压<90mmHg、心率>100次/分、休克指数>1)
GBS评分≥7分(预示高风险)
疑似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高危指征(24小时内内镜)
黑便伴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Hb<70g/L)
年龄>60岁合并心脑血管疾病
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期间出血
下消化道出血 (LGIB)
急诊结肠镜指征
持续便血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休克指数≥1)
输血需求>4单位红细胞仍不能稳定循环
疑似肠缺血、炎症性肠病爆发期或肿瘤出血
注:儿童LGIB通常不推荐24小时内急诊结肠镜(无改善预后证据)
内镜时机把握的关键原则
上消化道出血
极高危/高危患者:12-24小时内完成内镜检查
静脉曲张出血:6-12小时内(肝硬化和持续出血者优先)
中低危患者(GBS≤6分):24小时后或择期内镜
下消化道出血
活动性大出血(血流动力学不稳):
先CTA/血管造影定位出血灶
若阳性→介入栓塞治疗;若阴性→24小时内结肠镜
稳定型出血:首选非急诊结肠镜(住院后24-48小时)
特殊人群时机调整
抗凝患者(INR>2.5)或血小板
<50×10⁹>儿童:避免急诊内镜,除非大出血且介入不可及
风险评估与分层救治流程
初评工具
UGIB:GBS评分(≥7分提示需急诊内镜)
LGIB:Oakland评分(≤8分可门诊随访;>8分需住院)
休克指数(SI):≥1提示活动性出血,需优先干预
分层救治路径(UGIB为例)
危险分层 | 症状体征 | 处置措施 |
---|---|---|
极高危 | 收缩压<70mmhg,持续呕血<> | 立即复苏→气管插管→6h内内镜 |
高危 | 收缩压70-90mmHg,GBS≥7 | 复苏稳定后12h内内镜 |
中低危 | 生命体征平稳,GBS≤6 | 择期内镜(>24h)或门诊随访 |
特殊情况处理
静脉曲张出血
内镜前药物处理:生长抑素+PPI,控制出血后行胃镜结扎/硬化治疗
内镜失败时:TIPS(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内镜阴性或无法定位的出血
UGIB:考虑小肠胶囊内镜或介入血管造影
LGIB:CTA阳性者介入栓塞,阴性者重复结肠镜
急诊医师操作要点
内镜前复苏关键
开放双静脉通路(≥18G),目标收缩压≥90mmHg
限制性输血策略(Hb
<70g>
禁忌证
穿孔、心肺功能不全、无法纠正的凝血障碍
核心总结
急诊内镜的核心是快速风险评估(GBS/Oakland评分)和分层干预。
UGIB高危者需24小时内镜
LGIB大出血者优先CTA/介入,稳定者择期结肠镜
把握"复苏先于内镜、指征优于时机"原则,结合多学科协作(消化科、介入科)优化预后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