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岁男性消化道出血诊疗方案(2025最新指南)
患者基本情况
56岁男性
暗红色血便4天
Hb进行性下降至57g/L
外院胃镜/肠镜阴性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思路:中/下消化道活动性出血
出血部位
暗红色血便(>300ml/次)提示Treitz韧带以下出血,需排除上消化道快速出血
活动性出血依据
反复血便、Hb进行性下降至57g/L(输血后仍低),符合"活动性出血"标准
出血病因(按常见度排序)
血管病变(60%)
血管发育不良、Dieulafoy病变、小肠动静脉畸形
肿瘤性(20%~30%)
小肠间质瘤、淋巴瘤、腺癌
罕见病因
小肠Kaposiform血管内皮瘤、蓝色橡皮疱样痣综合征
其他
Meckel憩室、NSAID相关性肠溃疡、克罗恩病
鉴别诊断关键点
排除上消化道出血
胃液抽吸+潜血试验(虽无呕血,但快速出血可能无咖啡样呕吐)
警惕"隐性"病因
血管造影阴性肿瘤:如Kaposiform血管内皮瘤(需术中探查或胶囊内镜)
罕见血管病:如蓝色橡皮疱样痣(皮肤合并内脏血管畸形)
全身性疾病:ANCA相关血管炎、淀粉样变性
外院内镜阴性原因:小肠来源(胃镜/结肠镜无法覆盖)、病灶间歇性出血、操作者经验不足
下一步诊疗方案(生命体征稳定时)
紧急评估与复苏(黄金时间窗:1小时内)
监测
持续心电/血压/血氧监测,每小时尿量(目标>0.5ml/kg/h)
液体复苏
首选:快速输注平衡盐溶液(如林格液)500~1000ml,同时交叉配血
输血目标:Hb维持≥70g/L(活动性出血或冠心病患者≥90g/L)
止血药物
氨甲环酸:1g静脉推注+1g维持(降低死亡风险21%~32%)
生长抑素:250μg静推后250μg/h维持(减少内脏血流)
明确出血源的检查(24小时内完成)
急诊增强CT血管成像(CTA)
首选(敏感性>90%):检测出血速率≥0.5ml/min的病灶
优势:快速定位、评估肠系膜血管畸形及肿瘤
重复内镜检查
小肠镜(优先于胶囊内镜):可直接止血(如硬化/电凝),尤其适合活动性出血
胶囊内镜禁忌:休克、肠梗阻高风险者禁用
介入血管造影(DSA)
指征:CTA阴性但活动性出血(>1ml/min)
同步治疗:栓塞责任血管(超选择性栓塞并发症率<10%<>)
病因导向治疗
病因类别 | 治疗方案 |
---|---|
血管发育不良 | 内镜氩离子凝固术(APC)或钛夹止血 + 生长抑素持续静滴 |
肿瘤出血 | 介入栓塞临时止血 → 限期手术切除(病理确诊后) |
罕见血管瘤 | 手术切除(如Kaposiform血管内皮瘤需广泛切除) |
无法定位出血 | 术中肠镜联合探查(外科+消化内镜团队协作) |
失血性休克(血压≤90/60mmHg)抢救流程
遵循《院前创伤急救止血专家共识(2025)》扩容-止血-病因三级处理:
即刻措施
气道保护:头偏侧位防误吸,必要时气管插管
双静脉通路:快速输注O型红细胞悬液4U + 新鲜冰冻血浆(FFP)(纠正凝血)
升压药:去甲肾上腺素(0.1μg/kg/min)维持MAP≥65mmHg
止血优先于诊断
介入栓塞:DSA下栓塞可疑出血血管(即使未明确源)
手术治疗:腹腔镜探查(备术中肠镜),尤其疑似肿瘤或大血管破裂
抗休克辅助
体温管理:加温输液防止凝血障碍
目标导向复苏:中心静脉压(CVP)8~12mmHg,血乳酸<2mmol>
重要文献依据
《院前创伤急救止血专家共识(2025)》
强调黄金时间窗止血及氨甲环酸使用
《消化内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2025)》
规范CTA-内镜-介入阶梯式诊断流程
小肠Kaposiform血管内皮瘤案例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25:警示内镜阴性患者的罕见病因
诊疗总结
患者当前核心任务是24小时内定位出血源(首选急诊CTA)。若再发休克,需打破常规流程,直接介入或手术止血。病因需高度警惕血管畸形及罕见肿瘤(如Kaposiform血管内皮瘤),多学科协作(急诊+消化+介入+外科)是救治成功关键。
标签: 消化道出血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